石鼓文:集大篆之大成,開小篆之先河(共6張圖片)
  • 16年5月29日 10:5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石鼓,因石狀鼓形,故曰「石鼓」。共十鼓,每石四周均鐫刻詩文,因稱「石鼓文」。十首為一組,皆為四言詩。

石鼓文:集大篆之大成,開小篆之先河

田車

前人根據各石起首文字分別定名為沔、霝雨、而師、作原、吾水、車工、田車、馬薦、吳人等。戰國時秦國刻,書體為大篆,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石鼓文:集大篆之大成,開小篆之先河

而師

石鼓質地堅硬,顏色灰暗。十鼓形狀大小並不規則,很像是切下來的一段圓柱,每石約刻韻文70字。據馬敘倫《石鼓文疏記》載,原文應為650 字,然則現在第八鼓卻無有一字,9 只鼓僅存300 餘字。其內容主要是記敘貴族階級遊獵的情況,因而又稱《獵碣》。

馬衡在《石鼓為秦刻石》一文中說:「石鼓在唐以前未見著錄,出土之時,當在唐初,其名初不甚著,自韋應物、韓愈作《石鼓歌》以表彰之,而後大顯於世,其地為天興縣,今(陝西)鳳翔南二十里許,鄭餘慶遷鳳翔府,今鳳翔夫子廟。經五代之亂,又復散失。宋司馬池復輦置府學之門廡下,大觀中自鳳翔遷於東京,今開封辟雍,後入寶和殿。金人破宋,輦歸燕京(今北京),今在故國子監(按:抗日戰爭時期,曾將石鼓由北京遷往四川,新中國成立後,又遷還北京,今存故宮博物院)。其字為籀文(即大篆),其文體為詩,其數凡十。宋司馬池移置時亡其一,皇四年傅師求得之。入汴以後,以金填其文,示不復拓,入燕以後,又剔去其金。經此數厄,文字之殘損者更多,十鼓雖具,而第八鼓已無字矣。」石鼓出土後的簡史,於此可見。

石鼓文:集大篆之大成,開小篆之先河

「石鼓文」的文字書法繼承了周代的書體特點,雄強渾厚,樸茂自然,然趨於方整豐厚。用筆起止均為藏鋒,圓融渾勁,結體促長伸短,勻稱適中,平正中有擒縱,穩實處求錯落;加以整體章法齊正平實,使得其書能意樸而氣靜,古茂雄秀,冠絕古今。

石鼓文:集大篆之大成,開小篆之先河

而且石鼓文是集大篆之大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書法發展史上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其書法在唐初就被「虞褚、歐陽共稱古妙」。韓愈著有《石鼓歌》,形容其為:「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金繩鐵索鎖紐壯,古鼎躍水龍騰梭。」

石鼓文:集大篆之大成,開小篆之先河

以記其事。唐代書評家張懷瓘的《書斷》中有「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組。倉頡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稱書,遺跡石鼓」的贊語,又說石鼓文的書法是「折直勁迅,有如鏤鐵,而端姿旁逸,又婉潤焉」。

石鼓文:集大篆之大成,開小篆之先河

石鼓文在唐時已有拓本,但未見流傳。范氏天一閣原藏有北宋拓本,乾嘉年間毀於火。錫山安國舊藏三種宋拓本,稱為「先鋒本」「中權本」和「後勁本」。其中以「先鋒本」居第一,存字491 個。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