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鑒賞知識(共5張圖片)
  • 22年10月26日 20:1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銅鼓鑒賞知識:銅鼓在古代的用途比較多,可以用來指揮軍隊前進與後退,也可以用來當成敲擊體鳴樂器,在古代的瑤、毛南、壯、侗、布依族等少數名族常見,因此出土的銅鼓常見於四川、湖南、貴州、雲南,廣西,在廣東也有出土。銅鼓從上到下整體都是由青銅鑄造。

銅鼓鑒賞知識

  銅鼓鑒賞知識:追根溯源  

  關於銅鼓的記載,自漢以來常見。范曄《後漢書·馬援傳》中有云:「援好騎,善別名馬,於交趾得駱越銅鼓。」這是對銅鼓的最早記載。駱越系秦漢以前百越民族中的一個部族,即今之壯族等壯侗語族群。隋唐以來特別是兩廣、滇、黔、川和湘西等地的文獻中常見有關銅鼓的記載。唐代劉恂在《嶺表錄異》中描寫銅鼓形象時寫道:「蠻夷之樂有銅鼓焉,形如腰鼓,一頭有面,鼓圓二尺,爐鑄之妙,實為奇巧,擊之響亮,不下鳴鼉。」一般的銅鼓鼓面直徑約50厘米,高約30厘米(個別的較大)。銅鼓平面曲腰、中空無底,兩側有銅環耳。鼓面和鼓身都刻有精緻的花紋。據有關專家研究,銅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紋,可分為8個類型: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遵義型、麻江型、北流型、靈山型、西盟型。廣西北流出土的一面銅鼓,高67.5厘米、面徑166厘米,重300千克,為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大銅鼓,號稱「銅鼓之王」。

  銅鼓鑒賞知識:銅鼓構造

  據專家考證,廣西少數民族早在漢代就能鑄造大銅鼓,北流縣銅石嶺被認為是漢代俚人(壯族先民)鑄造銅鼓的遺址,這也是當今世界上第一次發現的鑄造銅鼓遺址。1500多年前,生活在嶺南的壯族先民,就以金屬冶煉而著稱於世。但對鑄造方法,古籍中卻未言及。故清人屈大鈞在《廣東新語》中說:「廣州煉銅鼓師不過十餘人,其法絕妙,傳於子而不傳於女雲。」

銅鼓鑒賞知識

  漢魏以來鑄造的大型銅鼓,在鼓身和鼓足內壁,常設有一或兩對半環小耳,這是為懸掛助音器和制音器而用的。在雲雷紋和線紋圖飾的銅鼓中,鼓面內壁中心常有四個呈扇形的兩相對稱的錘壓角,其夾角和錘壓弧面的大小,與銅鼓發音的高低有直接關係。研究者試驗證明,在各個錘壓角內一弧一個音,最低的音在鼓心臍部,越接近鼓邊音越高,在一個錘壓角內,可發出3~5個音,在相鄰的兩個錘壓角內,因夾角與錘壓弧不相同,可以發出6~10個音。可見,銅鼓具有優良的音樂性能。

  銅鼓通身皆有華麗而精美的紋飾,鼓面主體為太陽紋,即中心有呈放射狀的光芒,一般以12芒最為普遍,8、10芒次之,亦有4、5、6、7、11、14、16、32芒。太陽紋周圍,有許多層稱「弦」的同心線條,弦數多少不等,弦與弦之間由寬窄不等的圖案組成,稱為暈圈。鼓身四周的表面,也有多數平行的暈圈,暈圈中鑄出的紋飾圖案絢麗多彩,有蟲魚、鳥獸、花卉、舟船和人物等,精緻纖巧,別具風采。

  銅鼓鑒賞知識:權力象徵

  古代銅鼓多為歌舞伴奏,而舞樂又與祈年、賽神等宗教活動緊密相聯。清代張澍《續黔書》的《黔中曲》有「迎神一曲鳴銅鼓」之句,生動地描寫了古代江南楚地人民在江河上用銅鼓參加賽神的情景。在廣西寧明縣左江上游的花山,有一幅高50米、寬170米的沿江巨型崖畫,真實而生動地記錄了古代駱越人敲擊銅鼓賽江神的活動。

銅鼓鑒賞知識

  然而,古代少數民族貴族首領,曾以佔有銅鼓數量的多少作為權力大小的象徵。部族頭人或酋長們,把銅鼓用於祭祀、典禮、召集部眾和指揮作戰,以顯示自己掌握和行使統治的權力。銅鼓還是地位和財富的標誌。《隋書·地理志》:「有鼓者,號為都老,群情推服。」唐代劉恂的《嶺表錄異》中有:「南蠻酋首之家皆有此鼓。」那時,居住在嶺南和西南山區的各少數民族,既不分民族,又無統屬,多以聚居的平壩或山蚴為單位,稱為峒,一峒或多峒推一長者為首領,稱都老或酋長,銅鼓即為他們所佔有。如果失去銅鼓,就意味著統治地位的喪失,而繳獲銅鼓則作為勝利的象徵。後來,部落首領地位衰落,銅鼓又為豪富之家所有,用於宴飲伴奏,以顯其耀。

銅鼓鑒賞知識:伴歌佐舞   

銅鼓的演奏,隨著時代、地區和民族的不同,方法也有異。唐人著作中說銅鼓平置於地上,敲打鼓面。宋人說是兩人抬鼓,邊走邊用雙手拍打。時至今日,人們演奏銅鼓時,常將其懸於支架上,舞蹈時把銅鼓懸掛起來,一人用鼓槌敲擊鼓面,一人手執木桶對準鼓底,以增加共鳴,聲音渾厚深沉,能傳至遠處。舞者圍著銅鼓,隨著鼓點節奏起舞。廣西南丹白褲瑤敲擊銅鼓,就是這種方式。

銅鼓鑒賞知識

  在少數民族的民間生活領域,銅鼓是被當作樂器使用的。至今廣西的壯族,貴州的苗族、瑤族等,都流傳銅鼓舞。關於銅鼓舞,壯族還有這樣的傳說:古時有個壯家青年到龍潭去放鴨,突然不見人和鴨子的身影。其父提刀出尋,卻見兒和鴨已被妖怪弄死,情急之下一怒殺死小妖並放火燒了妖怪的老巢。老妖見小妖鬥不過老人,便在龍潭挖個深洞,通到老人床下,想淹死熟睡的老人。當水流到床下洞口時,卻被一口銅鍋堵住。老妖無計可施,只得敗走,從此不再興風作浪。老人見銅鍋可降妖,便鑄造數口,並安上翅膀,四處去平息邪惡和災禍,最後連一口鍋也不剩。壯家人四處尋找,終於在小丘田里找到一口口銅鍋。人們高興得敲響銅鍋,踏著咚咚的樂聲,跳起歡快的舞蹈。後來,人們改銅鍋為銅鼓,將銅鼓伴奏的舞蹈稱為銅鼓舞。
  

銅鼓成為我國嶺南和西南許多民族十分珍愛的傳統樂器,不僅用於民族傳統節日、慶祝集會和婚嫁喜慶等場合,並且在民間音樂(如鼓吹樂、說唱音樂、戲劇音樂)和歌舞中也作為節奏樂器使用。在壯族廣大地區,至今民間還流行銅鼓樂。每逢春節,壯族人民就在房樑上吊起或在平壩上支起四面或多面大小不同、音色各異的銅鼓進行演奏,歡慶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由於擊法、節奏的有別,音響十分宏厚。這種娛樂活動有時通宵達旦、一連數日。農閒之時,相鄰各村也常聚於村郊山頭賽銅鼓。甚至在壯族的對歌和賽馬等群眾活動中,也要敲擊銅鼓助興。

銅鼓的專用曲牌有《祭鼓調》、《送鼓調》、《喜鵲調》、《散花調》等。配合銅鼓演奏的樂器很多,較常見者有皮面大鼓、扁鼓、象腳鼓、察、海螺、牛角、長號、蘆笙和葫蘆笙等。「小伙們吹蘆笙,姑娘們跳銅鼓,蘆笙吹三天,銅鼓跳三夜。」這首苗族民歌真實地記錄了苗家兒女在傳統節日裡吹蘆笙和跳銅鼓舞的盛況。銅鼓發出鏗鏘深沉的音響,眾人踏著鼓點,繞圈跳起徐緩而熱情的鼓舞,歡慶豐收和盡情享受勞動之餘的歡樂。

銅鼓鑒賞知識

   中國是世界上發現銅鼓數量最多、鑄造和使用銅鼓時代最早、歷史最長的地區。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廣西出土的銅鼓就有800多面,屬南方擁有銅鼓分佈最多之省,是名副其實的銅鼓之鄉。全國各地收藏的銅鼓已達1400餘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間還有200餘面。

   銅鼓是中國少數名族文化、歷史的見證,是少數名族智慧與勤勞的象徵,是現在人們瞭解古代少數民族生活與文化的歷史窗口。雖然銅鼓也在緬甸、老撾、越南等地也有發現,但從其他地方發現的銅鼓差異不大,再說這些很多地方在古代都屬於中國管轄,變現出我們少數民族的文化影響深遠。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