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宣德銅爐是華夏文明之精粹。作為製作器,在中國工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位無物可代,以至西方將宣爐文化稱之為「中國的文藝復興」。
遺憾的是,至今無公認的「真宣」標型器傳世。我們所見所藏者,多為仿器,之所以越仿越多,皆因人們喜愛之緣故。以流通量大、價值高企、精品難求和著述問世為標尺考量,自宣爐誕生迄今,歷史上已出現過五次收藏高潮。
宣德三年後的第一次高潮
以宣德爐監造官吳邦佐為首的宣德爐鑄造工程參與者,「私鑄」了第一批仿宣德爐,致使宣爐文化向民間擴展。
吳邦佐仿爐刻「琴書侶」銘款,透露出豐富的信息:吳邦佐乃讀書之人,「琴」為文房首藝,「書」為文人根本,以「琴」「書」為「侶」,當為文人境界之義也;宣德爐工程督造官所制之爐有落款,「真宣」必然有款;宣爐新生,官家製器必然稀少,然仿者亦當更少,故首次仿宣爐應當比真宣數量更少,宣德爐督造者的仿器,當與真宣相差無幾,差別只可能是銅料比「真宣」遜色。
明中晚期的仿宣爐高潮
明中晚期,專制桎梏有了鬆動,生產力空前發展,商品經濟空前繁榮。以正德為界,其前社會風俗崇尚儉樸淳厚,貴賤有等,其後,風尚頹靡,僭越違式,出現追求艷麗、慕尚新異的奢侈風潮。在這一前提下,又一波仿宣熱潮將宣爐文化推向一個新的高度,體現在大量宣爐專著出現,私家鑄爐成為風尚和宣爐從宮廷走人民間,應用於日常的敬神禮佛活動等。
宣德爐誕生後,朝廷官府承襲製造,推測其時真宣應在朝廷有傳承,故官家的仿宣當為近宣,無論是銅質精煉,還是加工工藝,都力求真宣的形神,因此,這一時期的銅爐亦為精品,如時下多見明正德、崇禎款和玉堂清玩款的宣爐多為精品。
民間作坊也呈規模地仿造宣爐。之所以有此現象,是具備了現實條件。明中葉後,中國銅礦開採逐漸擴大,雲南、江西、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開礦冶銅日趨發展,銅材供應較明早期為多。商業流通發達,保障了銅材的運輸。同時,有數本文人著作問世,宣爐認知、藏玩均俱相當高度,如文震亨《長物誌》、冒襄《宣爐歌注》等。達官顯宦和文人雅士對宣爐的追求,致使民間作坊私鑄成為可能。此類仿宣,量亦有限,不乏精品。
清早中期(多至道光早期)的仿宣爐第三次高潮
結束了明末清初的社會動盪,清王朝迎來了康乾盛世,政治、經濟、文化都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在此背景下,宣爐文化也獲得了發展。
官造與名家仿宣爐,在傳承中有創新,且數量巨大。當代著名學者王世襄先生收藏的「大清順治辛丑鄴中比丘超格虔造供佛」之沖天耳爐、「大清康熙年施氏精造」馬槽爐、「大清乾隆年制」蚰龍耳爐、「道光丁未秋定行有恆堂造」沖耳爐四件銅爐,當為清早中期最具代表性的官器與私鑄銅爐。由此可見這一時期官造宣爐和私仿名堂款爐之一斑,且多為精品。
清 蚰龍耳宣德爐
私鑄銅爐成為行業。王世襄先生以上四爐,一為官作,三為私制,均為傳承有緒之精品好爐。目前,市面上能見到或藏家人囊者,多為此期鑄造之銅爐。精品尚有多家知名堂號仿製,普通作坊為滿足大眾需要,所制銅爐,必然更多。
達官貴人,文人雅士爭相訂製私款仿宣爐,作為「文房首器」。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官宦、文人自然對文房用具、陳設曰趨講究,唯美主義在達到極致,宣爐作為文房重器,越來越精美,所制爐型,款識更多。
經久耐用、皮色凝重漂亮的銅爐逐漸取代瓷爐,為社會各階層所接受。其時,宮觀寺院和百姓宗祠,多開始使用銅爐。從現存實物看,此類銅爐多為粗糙之器,無甚收藏價值。
晚清至民國初年是宣爐文化的第四次高潮
道光以降,在西方堅船利炮脅迫下,中國被迫打開國門,捲入了資本主義體系。辛亥革命終結了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以共和取代帝制,民族工商業得到迅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相對有所提高。商品流通較為便暢,新聞文化事業發達,加之遜位清室管理疏漏和籌措費用,致使宮廷文物大量流人民間,各類古董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逐漸為社會深入挖掘。以趙汝珍《古玩指南》刊行為標誌,晚清興盛的古董行業進一步發展。在此背景下,宣爐文化亦再創高峰。
民國 沖天耳宣德爐
其時,在北京琉璃廠一帶,宣德爐流量空前,不次當今潘家園。這些宣爐,以新仿為主,低仿為主,精品極少。至今,民國精仿宣爐,尚無肯定。倒是老爐翻新為精者多見,如明清好爐重新剝款(即挖去原爐普通款字,另補貼新私款者),亦有完整老爐去其皮色。重新點金或鎏金者,使低檔爐變為高檔爐,亦有好爐精銅者,被砍齒,疑質金者成為殘爐……
可以說,民國初期,文人與市場對宣爐文化價值做了深入挖掘,且達到相當水平,創造了一兩宣爐一塊銀元的高價值。在毀損不少好爐之同時,亦保存了大量精品,如李卿丈、王世襄等藏爐。
20世紀末至今的第五次高潮
改革開放後,沉寂多年的民間收藏再度興起。上世紀90年代,文物拍賣開拓了收藏投資的新路徑。在新的交易形式下,價格不斷推高,因而,好爐也不斷現身。
20世紀末至今的宣爐文化熱潮有別於以往,是以當代著名文化學者王世襄先生收藏之21件宣爐拍賣為濫觴。始於2003年11月中國嘉德專場拍賣之後。王世襄先生收藏的這21座宣爐由一位藏家收入囊中,兩件銅爐各以166.1萬元成交,創宣爐交易史上的新紀錄。自此,人們再次認識到宣爐之美、之珍。於是乎,海內外競相尋寶,以致宣爐價格日昇,文房素雅好爐由幾千元漲至幾十萬元,趨利的仿製者急增,以致但凡有古物之商家,皆有銅爐。仿製之爐,良莠不齊,下品居多,而乏見的精品幾可亂真,如北京、蘇州、安徽、福州、山西、成都等地均有上佳之品問世,且價格不菲。
王世襄先生庋藏著作陸續出版,將宣爐文化推向新高度。此前,中國台灣於1996~2月出版兩部宣爐收藏著作,一為楊炳禎先生之《金玉青煙》,一為陳慶鴻先生之《大明宣德爐總論》,此兩部書問世,當為此潮之先驅。2000年,洪三雄先生之《雙清藏爐》問世,以上三書,均為台灣藏家之藏品著作。
王世襄先生藏爐拍出後,宣爐陷入徘徊期。2007年北京保利推出滬上姜子祥先生之21座宣爐專拍,但成交價格遜於王世襄先生藏爐。更至2009年,宣爐之潮進入高峰期,其證有六。一為仿爐遍地開花,大凡經營古董者,必有宣爐。二為尋購者日增,且均向精品問鼎,普通藏者更趨之若鶩。三為所有拍賣場次,宣爐精品均高價拍出,2009年較2007年漲若干,且市場成交亦翻幾倍。四為好爐難求。五為新玩者、藏者、藏家進場。六為有新著論問世。劉錫榮《鐘鼎茗香》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發行,並確定為「填補宣爐空白」立項出版。書中總結了前人之文論,開創了當代文人用古典文化鑒賞文物之新模式。把弘揚古典文化與宣爐鑒賞結合起來,是一本圖文並茂,極具專業之宣爐工具書,且第一次以科學理念與方法,從材料上對宣爐斷代。
宣爐誕生六百年以來,歷經五次高潮,一潮高於一潮。可見,宣爐在中國文化史上,在古代藝術品收藏之中,已確立其獨具之收藏地位。且此影響將更大、更遠,其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必將與其同時代之藝術品並駕齊驅,或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