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交易的四大絕招:教你一套購買奇珍異寶砍價絕招
  • 22年5月26日 13:2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商家常說「顧客就是上帝」,但前提是不砍價。賣家害怕砍價,而買家樂於砍價,古董界也是如此。面對價格虛高的眾多「奇珍異寶」,砍價這檔事就省不了。身為一名藏家,筆者不但會砍價,而且時常打聽和揣摩買賣雙方的心理博弈。近來筆者總結出一套「砍價絕招」,希望能幫到大家。
  絕招之一:摸清底細,欲買先貶
  俗話說「買的沒有賣的精」,意思就是賣家通常是要比買家更瞭解所要交易的古董藝術品,比如究竟是什麼朝代的、是官窯還是民窯、哪裡有修補過、進貨價是多少等等。一件古董藝術品,買家心理價位是1萬元,賣家很可能喊價10萬元,這種心理價差在古董收藏圈裡完全不算是新鮮事。有些賣家是相當有底氣的,他會說出自己的這件東西如何之好,賣這個價「還虧了」。要是買家缺乏經驗,恰好又資金充足,很可能會被這陣勢唬得一愣一愣的,最後高價成交。筆者認為,其實古董買賣中叫高價挺正常,不同的藝術品在不同欣賞眼光的人看來,價值就不一樣。關鍵是看買家懂不懂行,是否瞭解那件藝術品,能不能看出其中暗藏的瑕疵或是不足,從而把賣家說服。
  既然賣家可以唱好,那買家當然也可以貶損,淨挑缺點來說。但這缺點也不能隨意亂挑,筆者提醒收藏愛好者,買家想要把價格砍下來,首先就是要摸清那件古董藝術品的底細,做到比賣家更清楚,能「貶」得有理有據。這時,再給出一個相對合理的價格,通常就容易成交。
  有一次,筆者在廣州的一家古董商店,看中了一隻清代的和田玉鼻煙壺,對方開價10萬元,介紹說這只鼻煙壺玉質溫潤,達到了羊脂美玉的級別,而且雕工十分精美。筆者很認真地看了一輪指出,這只鼻煙壺的玉質並沒有達到羊脂玉的級別,而且還有一定的瑕疵,只是通過雕刻巧妙地掩飾了。我進而說道,古代有「良玉不琢」的說法,工匠在雕琢鼻煙壺時講究「無綹不做花」,遇到潔白細膩或橙黃可心的玉料,大都不雕花紋,以保持玉質自身的天然之美。老闆見是遇到了行家,最後以4萬元與筆者成交。事實上,這只鼻煙壺的市場價格也就在4萬~6萬元之間。
  絕招之二:軟磨硬泡,誠心打動
  不少藏友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別人家裡看中了一件東西,可對方既不缺錢,也有足夠的地方存放,因此抱了「不到價就不賣」的態度,很難以理想的價位買下來。
  筆者的一位朋友吳先生曾經在一位賣家那裡看中了一對配茶几的清中期酸枝太師椅,賣家叫價9萬元,吳先生認為6萬元可以成交,可對方死活不鬆口。古玩紅木傢俱的定價,比起瓷器、玉器來說要好把握一些,首先是看木料,再看年代和工藝,往往能衡量出一個市場普遍能接受的價位來。朋友估價6萬元,就是考慮了多方面的情況得出的結論。據他瞭解,這位賣家購買這對椅子的時間比較早,當時的價格相對要便宜一些,因此這個開價也不會讓賣家虧本。但是,這位賣家完全沒有賣椅子的打算,他給出的這個價格目的是讓人望而卻步,別再追著他買。對此,吳先生心裡明白,硬著講價是不可能以6萬元買下的了,於是他採取了軟磨硬泡的辦法。
  首先,吳先生查閱資料,對這款椅子做了更多的瞭解,比如背板上雕刻著獅子環繞銅錢、周圍有葫蘆紋飾,這其中有「太師少師」的講究。吳先生經常藉故去找這位賣家,並不急於表明自己還不死心,而是聊傢俱,聊這對椅子。賣家也揣摩出他的用意,幾次直截了當地說:「你這麼喜歡,就8.8萬元賣給你吧,有個好意頭。」這時候,他總是笑呵呵地說自己沒有那麼多資金。就這樣磨蹭了兩個月時間,對方也體會到了他的誠意,終於答應以6萬元成交。
  吳先生總結說,軟磨硬泡是一種砍價的技巧,但也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要讓對方感覺到是死纏爛打、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無賴」行為。同時,也要找到與賣家的共同語言,玩古董收藏的人與普通生意人不一樣,遇到知音的時候往往願意給個「交朋友」的價。
  絕招之三:聲東擊西,迂迴還價
  說到這一招,不知您還記得由范偉、高秀敏表演的小品《賣貓》嗎?小品裡的主角買貓是為了得到貓食盆。其實在古董藝術品買賣中,這種聲東擊西的策略正一種砍價的技巧。
  2006年,我的一位藏友何先生在北京的一個古董店裡看中了一枚墨法化齊四字刀幣,心裡打定主意是要志在必得,但他按捺住心裡的狂喜和渴望,裝作對另外幾枚銅錢大感興趣的樣子向老闆問價,老闆一一回答之後,他又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問了這枚刀幣與另外幾枚古錢幣的價格。對於這枚刀幣,老闆叫價2000元。何先生一聽,第一感覺是「價格可以壓低」,可他還是不動聲色地與老闆就那幾枚銅錢費勁地討價還價,還做出一副非買不可的架勢。老闆開出的價格是6枚銅錢1500元,拉扯了近1個小時,最後何先生提出:「好吧,我買,但是你順便要加那枚刀幣給我。」老闆見何先生敗下陣來,答應:「可以,但是你要加100元。」
  最後,何先生以1600元的價格得到了6枚銅錢和這枚珍稀的刀幣。他說,其實那6枚銅錢最多只值600元,老闆以為高價賣掉了,卻不知道這枚刀幣的售價少於2000元就是虧本了。對於何先生來說,等於以1000元的價格就買到了這枚刀幣。
  為什麼要如此大費周折地「表演」呢?何先生說,如果他直接跟老闆表明很想買這枚刀幣,可能老闆會開價3000元甚至更高,即便是再怎麼講價,自己已經露出了「一見鍾情」的底牌,怎麼砍都佔不到心理優勢。所以,藏友們看中一件藏品時,要做到不露聲色,然後再「聲東擊西」,讓賣方弄不清你究竟是想要哪件東西。最後,對賣方的開價狠狠砍去一刀,這樣就能以較低廉的價位買到較中意的藏品。
  絕招之四:以物換物,各取所需
  一件古董藝術品,賣家開出了價格實在是久攻不下,對於買家來說是否就只有乖乖掏錢的份呢?未必,還有應對辦法。藏友馬先生告訴筆者,實在不行,不妨試試拿東西與對方交換,或者拿東西再加點錢來買,這個方法受到不少賣家的歡迎。
  馬先生說,對於玩古董的人士來說,很多人採用「以藏養藏」的方法來持續自己的收藏。平時會賣掉一些自己不那麼喜歡了、或者層次不夠高的藏品,回收到的資金再用於購買其他藏品,從而豐富自己的收藏活動。藏家之間,常常會看上別人的某件東西。馬先生在圈子裡,是有名的「換東西」高手,他很少直接以全額付款的方式去買東西。有一次,他看中別人的一件玉器,對方叫價3萬元,見價格談不下來,他想到對方曾經對自己的一件粉彩瓷瓶「一見鍾情」,出價8000元購買。他盤算著,那件瓷器是在幾年前以1600元的價格買來的,於是他提出,用這只瓶子再加1萬元交換。最後,這筆買賣做成了。
  「古董買賣講究時機,時機不到的時候,東西放很久也不能以理想的價格賣出去。」馬先生的那件粉彩瓷瓶,原本是想以1.2萬元的價格賣出去的,放了兩年時間也等不到「有心有力」的人士。而對方的那件玉器,確實是值3萬元,這麼一交換,使他既出手了想賣的東西,又花較少的錢買到了想買的寶貝。
  馬先生說,藏友不僅要善於拿自己的東西與別人交換,也可以靈活變通。比如說張三想要李四的瓶子,自己可以先想辦法換回瓶子,再去與張三交易。換東西的好處就是等於變相地賣出了自己的東西,還能通過差價撿到便宜。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