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說鼎(共5張圖片)
  • 18年3月6日 21:5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文、圖/劉錫榮

鼎代表國家。鼎是中國器物的極致,是世界上古代工業最高水平的代表。

先有了鬲,作為烹煮的生活用器。而後才有了鼎。

鼎是古代的禮器、食器。王擁有九鼎,諸侯、公爵們當在七五以下。擁有鼎的多寡,自是身份與等級之象徵。事實上,在有青銅器之前,早在石器時代就先有了鬲,夏代時,人們在陶鬲的基礎上發明了青銅鑄造的鼎,史稱青銅器。鬲是由三個類似的垂乳組成,其乳之現狀類似牛乳,三乳合為一膛,鬲器形成,其材質是陶土的,手工塑制,有的還刻上圖案,有幾何形的,有線條形的,有繩紋形的,有的還塗上顏色,陰乾後,再燒而成,作為日常生活中的烹煮之器罷了。

收藏 | 說鼎夏禹收九牧之金,鑄成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國家永固。青銅鑄造的鼎,標誌著人類由原始的部落狀態,逐漸向封建社會過渡,因為有了「王」,有了「國家」形態。自此,鼎,象徵國家,代表王權,宣示禮樂,歷代傳承,成為「國之重器」。鼎的誕生,遠非僅僅是文化層面意義,它是古代華夏民族工業發展歷史的最高峰,在千餘年的輝煌之後,又於千餘年來淪落了,遠不似上古時候,人們認知的那般崇高。只有在國家重大歷史事件與慶典時,偶爾會為鑄為用。

我有幸生活在北京,隨時都可以去看館裡的國寶,可以去國博資料中心去查詢資料,所作的三部書也被國家博物館「編目入藏」(《鐘鼎茗香》《鐘鼎茗香》(二)《儷松居遺珍-王世襄舊藏銅爐清賞》),看累了又可以在那兒討杯茶來輕啜。坐下來細細思量著青銅器的一切,每一次看,這三尊巨鼎,總是揪住我,彷彿焊在那裡一樣,且每一次的感覺都不一樣,還常看常新。我實在為四千年前古人的智慧、生產技術、加工及工藝水平所震撼。同時還為青銅器所承載的禮樂寓意所震撼,在完全落後的手工業條件下,他們是如何完成如此先進的產品?在當時文化極為落後的情況下,竟能賦予青銅器那麼崇高的寓意?

收藏 | 說鼎如今我們所看到的鼎,最為代表的當屬國家博物館的「後母戊」方鼎了,(原來的教科書記載的是「司母戊」,這個「後」誤作「司」的錯誤,據說與郭沫若先生相關)此器出自安陽殷墟。(僅那裡的「婦好墓」,出土的「鼎」「彝」等青銅器,就有四百六十八件。)民國早期在安陽出土後,若不是百姓們千般保護,若不是此鼎的龐大沉重,恐怕早就被日本鬼子搶走了。當我們立於此鼎前瞻仰時,必會為其:巍巍乎,高山仰止,浩浩乎,神聖至尊,我們在震撼之餘,才會曉得「國之重器」的崇高與威嚴。

人們之所以喜歡鼎,除了鼎的國家意義至上外,想必還與日常生活與鼎的學問、詞彙、典故相關,人們自小耳熟能詳的,諸如:「一言九鼎」,「列鼎而食」,「問鼎中原」,「定鼎中原」,「高門鼎貴」(晉 左思《吳都賦》), 「鼎鐺玉石」(唐 杜牧《阿房宮賦》),「天子春秋鼎盛」(《漢書 賈誼傳》),「鼎足之勢成矣」(《三國誌》),「三足鼎立」,更是「三國」以來,所用最多的典故。我自幼有些家學的影響,長成之後,自家又很是偏愛,尤其是鼎的造型與氣勢,蘊育的禮樂高義,更是令我五體投地。

於是乎:「吾之幼時,授業於父,嘗聞明宣德皇帝曲盡銅爐之妙。吾奇而問之,父頗為不屑,以玩物喪志者戒。然則嘗有鐘鼎之家云云,吾終不得其詳……」此是拙作《鐘鼎茗香》自序的開頭文字,父親的擔憂與崇尚已是瞭然,更為心繫的是母親的善解:「錫榮喜歡作這些文章,自有他的道理嘛。」只如今,雙慈過世已逾多年,於工作和生活之中,依然是我心中的章程,大凡所為之事,總要以他們的仁義行諸於世,以致連對古董的藏玩學問,也是「以德為藏,和合皆樂」。

收藏 | 說鼎在我前兩年寫作《鐘鼎茗香》(一)(二)期間,將鼎的收藏與學問拓展開來。早先人們議論「宣銅」時,即便作文章中,只說宣德爐,不議宣德「鼎」,豈不知爐為「彝」器,史稱「彝爐」。明代永宣時的黃銅文化之中,二者皆備,不可或缺。何況,上古之文化又以「鼎」為至上,繞開了「鼎」,何以談「爐」?沒有「青銅文化」,哪有「宣銅文化」?於是,我便依照「宣銅文化」本來面目,將「鼎」與「彝爐」一統歸位,在拙作中列為主項。以致無論是客廳齋室,均有商周唐宋元明清的鼎、彝,陳設用度,甚是得體。任誰來訪,都會於品茗聽琴之間,也必為沉煙裊裊所陶醉,流連於鼎、彝、禮、樂的盎然古意之中。

唐代的王勃在《滕王閣序》中:「鐘鳴鼎食之家」,甚為家慈崇尚,父親在世時,只能在書中或博物館裡,去找些崇拜與陶醉。如今我已擁有,可他早已仙去,盛世把兩代人的遺憾留給了我,令我時常於崇敬中緬懷,筆墨間慨歎。好在除了自傢俬享,親友們亦時常來賞,都很喜愛,也陸續收藏用度起來,且時常雅集,交流感悟,甚是快樂,為雜亂繁忙浮躁功利的時下生活,平添了許多古樸與優雅,陶冶了大家的詩書禮儀,昇華了大家的文博境界。心態平和了,胸懷開闊了,更是覺著「書到用時方恨少」了。只是,大凡到他們那裡賞玩時節,所見鼎彝文玩,很是令人不爽。物件也老,工也尚可,只是,有不少物件非我族類:大多是日本的,又有少量越南的仿器。

收藏 | 說鼎眾人多隨我同好,是我起初想不到的。看來,一個民族的文化,對於過去的傳承挖掘,生活浸潤,古今時空雖然異同,人們之間的相互交流傳播,形成繼承與普遍狀態時,一種文化現象業已展開,構成社會風尚,便成就了民族的文明。

早年間,沒有潘家園一帶的古玩城,要看古玩,只能去博物館,那裡的青銅器鼎、彝、簋、鬲、盉、壺等等,固然甚好,卻只可遠觀,不能近取。亦如我上月去北京大學贈書時,面對其博物館的古物,只能歎惋。早年,在北京的大麼廠、前門、地安門都有古玩店,琉璃廠相對集中一些,那條古玩街,大幾十家店面,任你去上手品鑒,討價還價。那時候的鼎、彝很多,精美的、普通的。幾元、幾十元、過百元、千元的。民間的、宮裡的、普通的。點金的、鎏金的、錯金嵌銀的、掐絲琺琅的都有。哪像現今,幾萬元的,你都不屑去上手。

民國時期的古玩市場,尤為興盛,清王朝的敗落,導致宮裡宮外勾結起來,倒賣國寶,大發國難之財。「孫殿英東陵盜寶」,震驚世界。陝西的周代青銅器,河南殷墟商代的青銅器,乃至「後母戊」大鼎,龍門石窟的唐、魏造像,雲岡石窟的魏齊造像等等,統統都於古董市場上,明暗買賣,仿造騙財。

收藏 | 說鼎青綠皮色的青銅器,自是以鼎彝為「國之重器」,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其各自的文化內蘊與時代賦予,便成為我們今天崇拜的理由。同時,唐宋基於上古的繼承弘揚,將那純金、純銀、鎏金、錯金銀的鼎彝盤盒盞等器皿,奢華到極致。當我們面對法門寺出土的金銀器時,必會被古代冶金、加工技術的發達所震撼。青銅器的製作,此時卻衰落到谷底,可有關青銅器的文化,則弘揚到最高。宋代,竟然誕生了研究專著,「青銅器宋代五譜」的成書,上古青銅禮器的名號與成果,才得以系統規範,又圖文並茂地自成體系,開創了「圖譜」藏器文書的先河。宣德爐的《宣德鼎彝譜》等三種圖譜,亦是仿之成書。直到如今,我們仍然是以《宣和博古圖》等作為工具書,研究並命名新的考古發現。

人們對青銅器鼎彝的文化研習,知其歷史典故,大多源出於此。我對青銅器的知與愛,亦是。以致宋代這「青銅器五譜」,雖然殘缺,倒是有得書讀。元明清時期,除了瓷器的大量普及以外,冶金工業技術的再次提升,黃銅製器,得以昌盛:永宣時代的佛像與宣德爐,燦然登場,開創了金燦燦的「宣銅文化」,「青銅」變成了「黃銅」,再次被世界喝彩。早已退出歷史舞台的銅文化,再次輝煌起來,被西方人稱之為「中國之文藝復興」。同時,也成就了我與宣銅鼎彝的緣分,《鐘鼎茗香》系列著作,應運而生。

就目下我知曉的,人們對鼎彝器的理解,僅停留於知其一,不知其二之際,各人的境況不同,所作學問也是不同。謀求生計,尋求雅趣,自然也不同。但,追求人生的通達與快樂,則應不異。在與眾家相善之間,近些年來,我常常為自藏的鼎彝文玩、琴棋書畫們癡迷,既為其美而存在讚賞,亦為其未來漂泊慨歎。人生在世的文字寫的多了,對生活的愛與淡,更會在執著與摯愛之際,派生出些許類似古代賢達們的歎惋來。

不過,並無礙於我對「鼎、彝」器的崇敬。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