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考古資料表明,瓷枕始見於隋代,流行於唐、五代、兩宋、遼、金、元各代。最初只是用於陪葬,唐代多為醫用脈枕,形小體輕。唐代以後逐漸增多,在尺寸上日益見長,宋代最為盛行,產量增多,成為人們新的枕物。
圖2
2005年11月,青州市廣福寺出土一件金代白釉印花刻文枕(見圖)。該瓷枕長26.5、寬15、高12厘米,呈橢圓滿腰形,枕面微凹,陰線刻南唐後主李煜《烏夜啼》“(無)言獨上西樓,月必(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新(清)秋。剪不斷,你(理)還亂,便事(是)離愁,別事(是)一別(般)滋味在心頭”,詞前書“中呂調”(圖1)。枕腰模印纏枝牡丹圖案(圖2)。枕通體施白釉,胎質細膩,釉色瑩潤。
瓷枕具有清涼去熱的物理特性,主要用作寢具,同時也用以避邪、行旅等。它反映著歷史和社會,透過瓷枕,不僅讓我們瞭解了一個時代的制瓷工藝,而且更多地瞭解了當時社會的民風民俗,感悟到古人的思想、情感、希冀與追求,彰顯珍貴。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