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仇英《清明上河圖》(共12張圖片)
  • 25年4月23日 18:1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名稱】清明上河圖

【年代】明

【作者】仇英

【現狀】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尺寸】938.53 X 31.11 CM

【材質】絹本 設色

仇英的《清明上河圖》比宋本要長一倍,長9.87米,以明代蘇州城為背景,採用青綠重設色方式,畫中人物超過2000位,描繪明代江南社會的城鄉人民生活實景,表現了熱鬧紛擾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風情,場面宏大,氣勢雄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街市走來;而在城市之中,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橫跨河兩岸,河中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描繪明代姑蘇繁華的景象。

仇英《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蘇州,古稱吳,早在春秋時期就是吳國的都城。戰國末年楚考烈王將春申君封於吳,在吳都的廢墟上重建都城。秦代在此設會稽郡,漢代又置吳郡,此後直至六朝,蘇州大部分時間均稱吳郡。隋代廢除吳郡,因其地西南有姑蘇山而改稱蘇州,這是蘇州正名之始。宋代稱平江府,元代稱平江路,明初又改為蘇州府。此時的蘇州歷經近二千年的滄桑變幻,已是物阜民豐、交通便利、經濟繁盛、人文薈萃的江南中心城市。

作者沿運河從蘇州城郊的風景入畫,過虹橋,至城門入市區,直至西部城郊,以田園牧歌景象開篇,以一段水上仙台收束。將四百多年前的明代蘇州城和江南的風物人情盡呈讀者面前。這裡有山川、城郭、街巷、橋樑、河道、碼頭、民居、店面,有舟楫、戲台、校場,還有婚娶、宴飲、雅集、演藝、田作、趕集、買賣、漁罟、測字等場面,是蘇州作為江南地區經濟文化中心的真實再現。

如此宏大的場面繪製,將眾多的人物、場景組成生動和諧的畫面,不僅需要作者對蘇州的山川風物瞭如指掌,更需要能統攬全局、舉重若輕的駕馭能力。作者充分利用了中國畫散點透視的特點,將重點景物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演繹出一部有影無聲的活劇。畫卷表現的中心是蘇州繁華的街市,卻從郊外幽靜的村莊起筆,與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在構圖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全卷以山川、河湖、城牆、橋樑分割畫面,張弛相間,連貫自然。在構圖上,既忠實於蘇州城山川風物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融入作者的創作構思。作者在場景設計和細節處理上匠心獨運,全圖所描繪的二千二百餘人中,男女老幼、士農工商,可謂形形色色,每個人物都能通過動作、神態、服飾、道具等體現出其身份,毫無雷同。人物的衣紋線條挺勁簡練,以其聚散轉折來突出人物的動態,並根據人物的身份、年齡、性別,施以不同的顏色。以平塗法設色,色彩沉重實厚。

仇英仿本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展現了無所不能的寫實技藝,既是中國繪畫史上具有承前啟後之功的風俗巨製,又是具有珍貴學術研究價值的歷史圖卷。

局部放大圖:

每日讀一畫 |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圖》

每日讀一畫 |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圖》

每日讀一畫 |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圖》

每日讀一畫 |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圖》

每日讀一畫 |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圖》

每日讀一畫 |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圖》

每日讀一畫 |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圖》

每日讀一畫 |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圖》

每日讀一畫 |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圖》

每日讀一畫 |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圖》

每日讀一畫 |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圖》

傳世名畫之摹古精品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屬一級國寶,它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描繪了清明時節汴郊和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以豐富的思想內涵、獨特的審美視角、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生動地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被奉為風俗畫的經典之作,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明代以後,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臨仿本和以「清明上河」為題材的創意作品大量出現,這幅仇英的《清明上河圖》參照了張擇端真跡的構圖形式,採用青綠重設色方式,描繪明代蘇州城的社會生活情景,畫中人物超過2000,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畫作長9.87米,比宋本長近一倍,高0.3米,風格與宋本迥異,是歷代仿本中最好、價值最高的一件,代表了後世《清明上河圖》題材創作的典型風格和最高水平。

「仇本」是後世眾仿作鼻祖,明人筆記記載,當時各種以此為藍本的仿作層出不窮,一時間成為達官豪門相互饋贈的高檔禮物。被稱為仇英仿本。

每日讀一畫 |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圖》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圖》

收藏流傳之有序經歷

仇英的《清明上河圖》,明代曾為收藏家項元汴珍存,清代收入乾隆內府,並經《石渠寶笈》續編著錄。1922年,末代皇帝溥儀在被逐出紫禁城之前,以賞賜其弟溥傑為名,陸續將包括仇英《清明上河圖》在內的1300餘卷書畫珍品盜運出宮,在北京的醇親王府和天津的靜園、張園短暫收藏。

1932年,在日本人的幫助下,該批書畫被溥儀帶到偽滿洲國的都城—長春(當時稱新京),收藏於偽皇宮內一座名為「小白樓」的建築中。

1945年8月,偽滿洲國垮台,溥儀攜帶包括此卷作品在內的部分書畫,乘小型軍用飛機逃往日本,途經瀋陽機場時被東北人民民主聯軍和蘇聯紅軍截獲,暫由東北人民銀行代管,後歸東北博物館(現為遼寧省博物館)代表國家收藏,成為「鎮館之寶」,平時絕不輕易示人,只在2008年2月首赴上海博物館「世貌風情--中國古代人物畫精品展」展露風采,獨佔書畫陳列室一排展櫃,最為引人注目,當時業內估價少則3-4億元人民幣。

作者簡介:

仇英,字實父,一作實甫,號十洲,是明代代表性畫家之一,與沈周、文征明和唐寅並稱為「明四家」, 其畫作傳世極少,太倉人(今江蘇太倉),居蘇州,約生於明弘治十一年(一四九八年),卒於嘉靖三十一年(一五五二年),彩繪漆工出身,後來師從蘇州畫家周臣學畫,打下了紮實的繪畫功底,年輕時以善畫結識了許多當代名家,得到蘇州畫壇前輩大師沈周、文征明的點撥,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並曾在著名鑒藏家項元汴、週六觀家中見識了大量古代名作,臨摹創作了大量精品,逐漸躋身名家行列。其繪畫技藝全面精湛,風格多樣,工山水、人物、花鳥,尤善摹古。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