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收藏品鑒定介紹(共1張圖片)
  • 22年5月10日 19:51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古玩收藏中,最難鑒別的是書畫,連號稱精於鑒賞的乾隆皇帝都分辨不清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真假,何況一般收藏者?因此,收藏鑒賞家用「神眼」鑒定書畫的故事,尤為人們稱頌。

  國家級鑒定師劉光啟就被業內人士譽為「神眼」。早在 1954年,他就從一位老太太手中,收到過范仲淹書《尹師魯二帖》中的一帖。他還從準備化為紙漿的故紙堆裡,發現了明代沈周、文征明,清代金陵八家之龔賢、吳宏以及近代任伯年、吳昌碩等人的書畫作品,他在廁所發現六朝寫經手卷的故事更帶有傳奇色彩。文革期間,他去天津西郊某廠的查抄物資倉庫清點文物,中間去廁所方便時,發現牆洞裡有一個泛黃的紙卷,他把紙捲往外抽了抽,沒想到一下子抽出了一米多長,上面密密麻麻寫滿蠅頭小楷,仔細閱讀,原來是手抄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紙如蟬翼,但很有韌性,小楷端莊俊秀,一絲不苟,屬於六朝寫經,比他常見的唐朝寫經更為珍貴。

  徐邦達,字孚尹,號李庵,祖籍浙江海寧,1911年生於上海。與已經去世的謝稚柳、啟功等並稱書畫鑒定三大家。徐邦達出生於書畫收藏之家,受環境的熏陶,自幼喜愛詩詞書畫。18歲時他從蘇州畫家李醉石學畫山水,同時又從趙叔儒學古書畫鑒別,後又入書、畫、鑒三者皆長的吳湖帆門下,多年的歷練使他有了「華夏辨畫第一人」的美譽。1982年,他在太原文物商店鑒定書畫時,看到一幀殘損得十分嚴重的絹畫,那幅畫用一張舊報紙包裹,打開時若不留神,便可能將畫碰碎。隨著畫卷被小心翼翼地展開,徐邦達驚喜地叫了起來:「這是元代著名畫家王淵的畫,是國寶,連故宮博物院也很少有。」在場的人都為他的情緒所感染,也為他高超的鑒定本領而傾倒。後來這幅畫經過精心的揭裱保護,終於重見天日。他曾發現國家級珍品唐代臨摹的懷素《食魚帖》、郭熙《窠石平遠圖》,他所過目的《高呼與可》與《出師頌》等都已成為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

  博物學家、考古學家楊嘯谷,在收藏鑒賞方面也是一代名家。一次,有人持唐畫《美女觀書圖》求楊嘯谷鑒定,楊說:「這最多是宋畫,線裝書是在宋代才開始出現,唐代都是手卷,這幅畫裡的美人手持線裝書一本,怎麼能說是唐畫呢?」又有人拿宋畫來請求楊嘯谷鑒定,楊用放大鏡仔細端詳後說:「這是明代的畫。因為繪畫的紙系用棉花纖維所制,棉花的種植在元代時才傳入中國,明代才開始用棉花造紙。」

  更為神奇的是,楊嘯谷能用鼻子鑒定唐畫。
曾有人打算買下一幅唐畫,請楊嘯谷當面鑒別。他拿過畫軸,放在鼻端上一嗅,就斷言說:「這不是唐畫。」賣主不服,說:「你還沒有打開看,怎麼知道不是唐畫呢?」楊嘯谷莞爾一笑:「唐畫都出自敦煌,敦煌的巖土裡含有硫黃,土暖地厚,使藏畫不為潮氣所侵襲,得以保存至今,別的地方則沒有這個可能。因此,留存到今天還『安然無恙』的唐畫,必然有硫黃氣味。你這畫我剛才聞過,僅有一股糨糊氣味,所以知道不是唐畫,何必再展開看呢!」

  楊嘯谷曾經說過:「天下的好東西多得很,只怪你們認不得而已。我這雙眼睛才是真正的寶貝!」眼力在收藏中的重要性真是「連地球人都知道」。劉光啟煉成神眼的經歷對有志於收藏的人不無啟發,他13歲就離家到北京琉璃廠做學徒, 四五千件陶瓷、書畫、青銅、玉器等都要一一背誦出來,包括品名、作者名、字、號、別號、又號,師從於誰,出生時地,卒年等等。這樣的工作,他整整干了十年,這才煉出一雙精於鑒定的神眼。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