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筆取勢——晉代書法大家不傳之秘(共9張圖片)
  • 23年9月13日 20:1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側筆取勢,晉代書法大家不傳之秘

(作者:李德鵬)

起筆先問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學書法,您用毛筆畫字嗎?

您笑著說:問題太幼稚了吧,我用毛筆寫字。

恭喜您,答對了,但您確實還用毛筆畫字。

第二個問題:學書法,您用心經營漢字結構、點畫位置嗎?

您肯定說:應該用心經營點畫位置啊。

呵呵,恭喜您,答對了,但是,我說您不需要經營點畫位置。

請讀經典:清代朱和羹《臨池心解》說:「余每見秋鷹搏兔,先於空際盤旋,然後側翅一掠,翩然下攫,悟作書一味執筆直下,斷不能因勢取妍也。」

「側翅一掠」就是——側筆取勢。

「側筆取勢」四字準確說明了手持毛筆凌空側旋而下觸紙寫字的起筆動作。也如同飛機滑翔落地之情形,可不是直升機啊。

「側筆取勢」實在是用筆的第一關鍵。在時序上,起筆決定著點畫的書寫方法,也決定著點畫的形態和質量,不能過起筆這一關,往後一切也就無從談起。側筆入紙,動作不停,轉筆行進,左轉右轉,點畫頓生,筆筆皆活;點畫前後照應,行筆一氣貫通,結構佈局亦自然天成,字字照應,則滿紙盎然生機,點畫、字形精氣神俱現矣。

這裡必須再重複一句話,「側筆」指明的是動作,不是點畫的具體形狀。平常說的「欲橫先豎,欲豎先橫」實際上是「側筆取勢」的凌空動作,而非畫在紙上的筆鋒行跡。「側筆」動作於紙上的點畫具體形狀,取決於三個因素:一是「側筆」凌空而下的方向;二是觸紙後筆鋒與紙面的角度;三是側筆而下的力度;四是筆毫的彈性。

「側翅一掠」間,打開了筆鋒,寫出的點畫成為「面」的形態,才可稱之為點畫,否則只能成為「線條」。而「線條」一詞,實與書法之旨大悖。欲用「線條」替代「點畫」者,可以說是不懂書法的。

再說一下「轉筆」,也指的是動作。「轉筆」可以捻筆動指,可以指動腕動,可以腕動臂動,也就是說手指、手腕、手臂要協調靈活,隨機動作,萬不可僵直拘攣。

「轉筆」可以左轉、也可以右轉,因勢而動,隨機生發。左轉就是平常說的「外拓」筆勢,左轉就是「內擫」筆勢。

側筆取勢,左右轉筆,寫字極其便捷實用;側筆取勢,左右轉筆,點畫精神靈動,結構自然天成,書法效果極至,此乃千年實踐之法也。

側筆取勢,左右轉筆——就是晉人的不傳之秘。

您還用用毛筆畫字嗎?但您還苦心經營點畫位置嗎?

我想,您一定有了答案。

有簡捷之法,何取繁瑣之技!

下面請看實證解析:

側筆取勢,晉人不傳之秘

無正側式用筆書寫:書

側筆取勢,晉人不傳之秘

王羲之《孔侍中帖》和 《頻有哀禍帖》

《孔侍中帖》,為唐代內府摹本,現由卷改裝成軸。日本東京前田育德 會藏。共九行,前三行為”哀禍帖”,後六行為”孔侍中帖”。此帖也是奈良時期由遣唐使帶入日本,佈施給東大寺。桓武天皇(737-806)留有”延歷敕定”朱文印記。

側筆取勢,晉人不傳之秘

《頻有哀禍帖》

《頻有哀禍帖》摹本,紙本。縱26.9厘米。3行,20字。行書。字間傾側、俯仰、鉤連,筆畫輕疾、圓轉、牽引,結體多有取橫勢者。

釋文 頻有哀禍,悲摧切割,不能自勝,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側筆取勢,晉人不傳之秘

王羲之《孔侍中帖》

王羲之《孔侍中帖》摹本, 紙本。縱26.9厘米。6行,42字。行書。

釋文:九月十七日羲之報:且因孔侍中信書,想必至。不知領軍疾後問。憂懸不能須 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報。

側筆取勢,晉人不傳之秘

王羲之《得示帖》

王羲之《得示帖》摹本, 紙本。縱28.7厘米。4行,32字。行草書。日本皇室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藏 。此帖與《喪亂帖》、《二謝帖》共一紙。

釋文:得示,知足下猶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觸霧故也。遲散。王羲之頓首。

側筆取勢,晉人不傳之秘

蘇軾《寒食帖》

側筆取勢,晉人不傳之秘

王珣《伯遠帖》

側筆取勢,晉人不傳之秘

懷素《自敘帖》

側筆取勢,晉人不傳之秘

趙孟頫手札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