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普通紀念幣發行歷史(共5張圖片)
  • 22年8月2日 11:4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1984年10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向社會通告:「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週年,經國務院批准,我行將限量發行三種圖案,面值一元的金屬紀念幣」,從此揭開了我國普通紀念幣發行的序幕。紀念幣是人民幣系列的組成部分,是對我國貨幣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和補充。普通紀念幣的發行既結束了我國建國35週年來沒有發行過流通紀念幣的歷史,也完善了流通人民幣的券種結構。

新中國普通紀念幣發行歷史

我國普通紀念幣成長過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4-1994),從無到有,探索前行的初級發展階段

人民幣自1948年面市,經過35年的發展,到上世紀80年代已具備了自主生產能力。水印專用紙張自給、接線印刷技術的應用讓我國徹底擺脫了依賴外國印鈔技術的歷史。但發行紀念幣無論是對造幣人,還是廣大民眾來說,都是一個新生事物,紀念幣的製作、發行、流通管理等都在摸索中前行。由於信息傳播較慢,人們對紀念幣的關注度很低。

新中國普通紀念幣發行歷史

第二階段,日臻成熟,成系列高速發展階段(1995-2007)

經過10年的磨練,我國紀念幣發行進入規範成熟期,發展速度突飛猛進。這一時期的特點是:信息發佈更加規範,發行量固定,發行種類多,系列幣形成規模。

具體表現是,從「第四十三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紀念幣」開始,發行信息的全部以公告形式發佈,每種紀念幣的發行量基本固定在1,000萬枚,特種紀念幣發行量固定在600-800萬枚,只有港澳回歸、周恩來、劉少奇三種紀念幣的發行量達到了2,000萬枚。每年紀念幣發行套數固定在2-7套之間。

這一時期也是錢幣收藏熱興起的年代, 90年代中後期出現了第一個普通紀念幣收藏高潮,古玩市場紀念幣攤前人頭攢動,價格直線攀升。

新中國普通紀念幣發行歷史

第三階段,偶遇波折,整頓規範低速前行階段(2008-2014)

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紀念幣發行時間普遍推遲,發行量大增,發行種類減少。導致這一現象的導火索,是2008年7月8日發行的「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紀念鈔」。當時,由於奧運紀念鈔發行量較小(只有600萬張),發行方式不透明度,致使紀念鈔剛一面市價格就翻了幾十倍,出現了一鈔難求的局面,在社會上引起極大震動,多地發生民眾圍攻人民銀行分支機構事件。

受這一事件影響,紀念幣發行開始出現時間延遲、發行量大增的現象。本應在2009年陰曆新年到來之前發行的牛年賀歲幣,直到2009年11月才露面,發行量一下漲到3,000萬枚。隨後發行的虎年、兔年、龍年、蛇年、馬年賀歲幣發行量也呈逐年增長的態勢,發行量從3,000萬到5,000萬枚,再到8,000萬枚,2014年達到了創紀錄的1億枚。發行方式也發生了改變,紀念幣發行透明度得到加強,每當紀念幣發行之日,銀行業金融機構營業窗口就會出現人們爭先兌換紀念幣場面。7年的時間發行普通紀念幣15套,共計17枚。

新中國普通紀念幣發行歷史

第四階段,全民收藏的來臨(2014年至今)

2014年是我國流通紀念幣至關重要的一年,這一年備受全國人民矚目的,同時也是流通幣紀念幣中最大的一個版塊——生肖幣,完成了12年的輪轉。

    2015年第二輪生肖幣轉盤的啟動,一年來,生肖羊8000萬枚、抗戰幣5億枚、航天幣1億枚、生肖猴5億枚,共發了11.8億枚紀念幣。可以肯定的是,這年的紀念幣發行是可以載入史冊的,當然,民眾參與的熱度也不容小覷,這都與央行對發行方式的變革息息相關。 

新中國普通紀念幣發行歷史

央行在這一年對流通紀念幣發行方式的改變無疑為一大亮點。從航天鈔、幣開始,網上憑身份證預訂,體現了公開、公正、公平的三公原則。發行方式的改進和公開透明,對吸引眾多的收藏者和培育健康的市場大有裨益。這對廣大收藏愛好者是極大的利好。可以說,「三公」方式受到大眾肯定和點贊,這種人人可網上預定的方式將成為下一步新發紀念鈔、幣的「新常態」,而隨著參與的人更加廣泛,是否預示著下一個紀念幣收藏的熱潮即將來臨?讓我們拭目以待。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