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的書法雜談
  • 17年3月7日 19:01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古錢幣的書法雜談

春秋戰國時的幣均為素背(錢幣背面無文字),正面只有簡單的文字。而且,各國都使用本國文字,錢幣書法不能統一。此時錢文大多是大篆,母錢大多為就範刻成,字畫複雜,書文質樸凝重,字無定法,書無定勢。它反映出遠古時期書法藝術還在原始啟蒙階段。 

    秦朝統一文字後,鑄造了秦半兩、漢半兩、五銖錢等,都一律採用簡化小篆,錢文相對端莊秀麗。這些錢使用期長達700多年,堪稱我國的「長壽錢」,對漢字的規範和發展起了歷史性的推動作用。其後才有隸書、草書、楷書出現,各具風格的文字都真實而詳盡地記錄在古錢幣上,構成了氣象萬千的風格。 

    西漢王莽先後對鑄幣業進行四次大的改變,幾乎導致整個貨幣的崩潰。但是,他幾次鑄造的幣形態各異,錢文多用「懸針篆」,如公元14年所鑄的「貨布」,字體狹長,筆畫纖細工整,狀若懸針,顯得方潤古雅而又奇特。 

    南北朝時期,北周通用的「布泉」、「五行大布」和「永通萬國」錢,錢文采用「王筋篆」,筆畫渾厚有力,婉圓流暢,被稱為篆法絕工,六朝之冠。 

    唐朝的「開元通寶」,有隸、篆兩種錢文,均為歐陽詢所書。歐陽詢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錢文書法家,湖南長沙人。他所書寫的「開元通寶」錢文,體形介於漢隸與繆篆之間,用筆刻厲勁險,點畫方雅,結構開朗爽健,後人譽為「草裡驚蛇」、「雲間發電」,備受書法愛好者、古幣收藏者的寵愛。 

    錢文書法藝術的創作,最發達的是兩宋。在北宋100多年的歷史中,錢文書法更是獨樹一幟。北宋錢文上,真、草、隸、篆、行、瘦金等體無所不有。「淳化通寶」、「至道通寶」是宋太宗趙靈三體通寶。而宋徽宗趙佶寫的「崇寧通寶」、「大觀通寶」是自己創造的瘦金體,字體鐵線銀鉤,在方寸之內游刃自如,於雋秀俊逸之中顯出從容不迫之感,在我國書法藝術上自成一體。 

    清朝書法名家戴熙所書錢文「咸豐通寶」、「咸豐重寶」近似瘦金體,骨秀格清,雖略顯方正呆滯,但依然有創新之處。 

    歷代眾多書法名家書寫的錢文,還有不少軼聞趣事。如「開元通寶」背面的一彎月形指甲掐痕,據說是李淵妻子所作。大唐初定,高祖決定廢「五銖錢」,發行新貨幣。錢樣製成,送到李淵處審定,他隨手把錢樣交給身的皇后,皇后不知道錢樣是黃蠟做成,就順手用指甲在錢本後輕輕一戳,結果留下一彎指甲痕。按此樣鑄的錢上就留有皇后的指甲印。民間百姓稱有彎月形的「開元通寶」為貴妃錢,一直沿用至今。 

    太平天國首領洪秀全、石達開所鑄的聖寶錢,錢文為「天平天國」四字,其中「國」字中間是「王」字而不是「玉」字,則是為了顯示「王在國中」。 

    南朝戰火不斷,百姓民不聊生。579年,永定皇帝鑄造錢幣,書寫錢文者為了諷刺朝廷的腐敗,有一枚「大貨六銖」錢幣,使「六」字像一個人,彎腰俯首而泣,形象十分痛苦。皇帝一看大發脾氣,下令將此批錢幣全部回收,不得再鑄,書寫錢文者遭到斬首。 

 

    中國古錢幣無論種類、內容都十分豐富,鑄造精細、絢麗多彩,那一枚枚綠銹斑斑的古幣,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