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甘肅鑄造機制銀幣很晚,很短暫,其品種簡單,鑄造量少,含銀量低,但因版型粗獷、豪放、版式多(尤其是名版多),而受廣大泉友深愛。其鑄造的三年大頭俗稱甘肅版,是我國機鑄銀幣中名副其實的用省份命名的銀元之一。
甘肅省造(乙巳)光緒銀幣雙龍庫平一兩一枚,臆造幣,NGC MS63。上海泓盛2013秋拍-中國錢幣專場成交價格:36800元
民國十五年(1926年)八月,國民革命軍逼走甘肅地方軍閥,接管甘肅軍政大權的革命軍將領劉郁芬將天水造幣廠(天水造幣廠,準確的名字是:隴南機器局。搬到蘭州後成為「甘肅造幣廠」,後改製成為中央造幣廠蘭州分廠)的機器設備於民國十六年一月運至蘭州籌建造幣廠。
民國十六年(1927年)十一月,甘肅造幣廠在蘭州成立,甘肅造幣廠完全修好。甘肅造幣廠址設在舊舉院(今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的「潛園」,佔地約八九畝。劉郁芬建立甘肅造幣廠的原因,一則因國民軍入甘驅逐孔繁錦後,擄有孔繁錦造幣機器;二則1928年馬廷驤、馬廷賢所藏白銀,於訶湟事變後為國民軍所得,劉遂設廠造幣,以濟軍用。
珍品機制幣銀元拍賣價格與圖片:孫中山像民國17年壹圓甘肅省造 PCGS XF Details,成交價格35850美元
甘肅造幣廠成立時設監督、會辦、廠長各一人,下分總務、會計、工務三科及稽查室,監督綜理全廠事務,為該廠之最高負責人,以會辦副之,廠長不過主管工務而已。在國民軍時期(1926年至1930年),首任監督為郭立志(河北人,原任煙畝罰款處處長),繼者為田鎮南、王禎、鄭道儒。西北軍東開,八委員執政時期,監督為鄧隆,後為楊思。孫蔚如入甘後,派他的親信邢必強為監督,朱紹良主甘時由綏靖公署總參議張春浦任監督。會辦一職自首任監督以後就取消了。廠長一職,在郭立志任監督任內,由甘肅機器局局長李獻農兼任,李後由總務科長蕭漢升任。蕭後由工務科長羅文源升任。
民國十七年(1928年)由江西人陳發坤雕模,圖案仿民國三年國幣,以當地的白銀改鑄銀元,初鑄銀元成色為82.5%,先造的民國十七年孫像,後造的袁大頭。二月,因國民軍兵餉窘困,馮玉祥派張允榮到甘肅任財政廳長,降低銀元成色,至田鎮南任甘肅造幣廠長期間,成色下降至70%。後改鑄民國十七年甘肅省造孫像壹圓,該幣頭像面是孫中山半身像,上方「中華民國十七年」,字面中心是國民黨十二星徽,左右紀值「壹圓」兩字,上方是「甘肅省造」,下方加鑄滿文。民國精品銀元》》》民國十七年貴州汽車銀元
民國三年袁世凱像壹圓銀幣一枚,「甘肅」加字,老包漿,極美品,成交價格:50600元
甘肅造幣廠鑄造銀元的白銀,主要靠1928年河州鎮守使趙席聘挖掘出馬廷驤、馬廷賢窖藏的白銀約二百多萬兩。記得當從臨夏往蘭州運白銀時,用90匹騾子日夜不停地馱了幾個月,因為銀子太多,過秤來不及,後來改用斗量。除此以外,還委託各錢莊代收。有一個當稽查的山西人孫高昇,因為和庫藏股的負責人關係好,曾於離職後自己開設錢莊、金店。
民國十九年(1930年),中原大戰後,駐甘西北軍所控制的甘肅造幣廠仍鑄造民國三年國幣壹圓及紀「甘肅」省名銀元。
民國二十年(1931)年六月,甘肅造幣廠監督鄧隆停鑄甘肅省名壹圓,但是繼續鑄造三年壹圓甘肅版,成色降低到65%。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抗戰開始後,財政部下令將甘肅造幣廠改為中央造幣廠蘭州分廠,基本停鑄。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正式改組並試鑄輔幣。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十一月停鑄,但未見傳世實物。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郭寄嶠任甘肅省主席時,重新開工鑄造了一批銀幣。
袁世凱像民國三年壹圓甘肅 PCGS MS 62,成交價格:8050元
甘肅造幣廠的前身是天水造幣廠,後改組為蘭州分廠(蘭州分廠的鑄幣品種及特徵待考),它是社會動盪期的產物,儘管由國民革命軍籌建,但並未得到中央造幣廠的模具,屬於私刻模具鑄造仿國幣圖像的銀幣,從這個意義上講屬於官方的私鑄品;其所鑄袁氏銀幣只有壹圓主幣(只有三年),沒有輔幣,主要特徵是睜眼開口貝;另外從市場中藏品來看,還有仿甘肅版大頭的軍閥版。
甘肅造幣廠所鑄的銀元,並沒有標明系甘肅製造,而是冒用其他的牌子,企圖魚目混珠。鑄得最多的是「老人頭」銀元,即所謂民國三年的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此外,還鑄了一部分有孫中山頭像的銀元。老人頭銀元不但在甘肅省內流通,而且流通於省外。有孫中山像的銀元,在國民軍東下時帶走了,沒有在甘肅省內流通。鄧隆任監督時期,曾在「老人頭」銀元上加印「甘肅」二字,但為數不多,約數萬元。此外,還鑄造過半元銀元,上有溥儀頭像,流通於藏區,標為「藏元」。所有這些冒牌的銀元所用印花鋼模,都是技術工人陳發坤所刻制。陳刻鋼模的技術很高明,因之所生產的冒牌銀元與原制完全一樣,同樣在市面甚至省外流通。
在北洋政府時期,財政部規定的銀元含純銀率為88.8%。甘肅造幣廠初開辦時,規定含純銀率為82.5%,已經不符合規定了。但是即在郭立志任內,雖然所鑄銀元含銀成色較高,也沒有達到82.5%的規定。只在楊慕時當財政廳長兼造幣廠會辦時期,由於劉郁芬對造幣十分重視,規定每出一批銀元,必先由楊募時攜帶樣品,送劉過目,這時成色達到了82%,算是最高了。到田鎮南任內生產的銀元,比例已經降為70%。到了鄧隆任內,比例更為下降,有一次經青海馬麟介紹給藏區所鑄的半元銀元,含銀量竟降至50%,以致露出銅色,沒法烘洗。
甘肅造幣廠每日生產銀元的數量,各個時期不同。在郭立志任內,因為有從河州(臨夏)運來的白銀,原料充足,最高時每日產量達六七萬元。最低時每日產量三四萬元。以後原料用完,產量大減,多時停工。
甘肅造幣廠後期,因為生產銀元有限,並且按照設備要求,必須有足夠鑄三四千元的白銀,才能開工,因而在張春圃任監督時期,就在舉院北城根設了一個肥皂廠,聘甘肅建設廳技士梁勉擔任技士,生產肥皂,未幾停工。嗣又在廠內機房,將小馬達安裝起來,準備改設麵粉房,亦以產量不高而罷。
民國三年袁世凱像一圓,甘肅版, PCGS MS62,成交價格:1150美元
甘肅造幣廠所鑄銀元的品種:
其一,主要鑄造「民國三年袁世凱頭像」銀元(除「三年」外再無其它年份)。此種鑄數最多,流通廣泛。
其二,鑄了一部分有孫中山頭像的銀元。此種銀元國民軍東下時幾乎全部帶走,基本沒能在甘肅省內流通。
其三,鄧隆任監督時期(1930年),曾在三年版「袁大頭」上加印「甘肅」二字,數量不多,約數萬枚。
其四,還鑄造過半元銀元,上有溥儀頭像,流通於藏區,標為「藏元」。
甘肅造幣廠所鑄銀元的成色:
北洋政府時期財政部規定的銀元含純銀率為88.8%。甘肅造幣廠初開辦時,規定含純銀率為82.5%(已經不符合規定了)。郭立志任內,雖然所鑄銀元含銀成色較高,也沒有達到82.5%的規定。只在楊慕時當財政廳長兼造幣廠會辦時期,由於劉郁芬對造幣十分重視,規定每出一批銀元,必先由楊募時攜帶樣品,送劉過目,這時成色達到了82%,算是最高了。到田鎮南任內生產的銀元,比例已經降為70%。到了鄧隆任內,比例更為下降,有一次經青海馬麟介紹給藏區所鑄的半元銀元,含銀量竟降至50%,以致露出銅色,沒法烘洗。
袁世凱像民國三年壹圓甘肅 PCGS AU 58,成交價格: 6900元。
甘肅造幣廠所鑄銀元的數量:
在郭立志任內,因為有從河州(臨夏)運來的白銀,原料充足,最高時每日產量達六、七萬元。最低時每日產量三四萬元。以後原料用完,產量大減,多時停工。造幣廠後期,因為生產銀元有限,並且按照設備要求,必須有足夠鑄三、四千元的白銀,才能開工,因而在張春圃任監督時期,就在舉院北城根設了一個肥皂廠,聘甘肅建設廳技士梁勉擔任技士,生產肥皂,未幾停工。嗣又在廠內機房,將小馬達安裝起來,準備改設麵粉房,亦以產量不高而罷。
造幣廠自生產銀幣以來,在第一、二任監督交代後,都有庫存,一直到田鎮南交代時,庫存還有100萬銀元,作為富隴銀行基金。但隨即為孫連仲帶走,充作國民軍軍餉,只給造幣廠留下100萬元富隴銀行鈔票,從此造幣廠就空虛了,到1935年造幣廠停工。1948年郭寄嶠任甘肅主席時,又利用原來設備,重新開工鑄造了一些銀幣,不知其詳(這就所謂的甘肅造幣廠存在時間段為什麼只能說明一個「大概」的原因,可能至解放前這中間還有陸續復產的情況,因資料不明,此處就不多談及)。
造幣廠的歷任督監,無不發了大財,賺錢最多的是張春圃、鄧隆、邢必強等人。張春圃交卸後回家鄉享福去了,但到抗日戰爭後,卻又回到蘭州,當時精神有些失常的樣子。後來才知是他在北京時,宋哲元將他在甘肅造幣廠所賺得的十幾萬銀幣「借去」作了軍費了。
甘肅造幣廠所鑄銀元的特點:
甘肅版銀元沒有標明任何信息稱系「甘肅製造」,完全屬「仿製」。壓制這些銀元所用印花鋼模都是技術工人陳發坤所刻制。陳刻鋼模的技術很高明,因之所生產的冒牌銀元與原制完全一樣,但也有細微特徵如下:甘肅造幣廠鑄造「袁大頭」主要特徵是睜眼開貝,俗稱「睜眼大頭」,「睜眼開貝大」。所謂「睜眼」,即袁像眼中有一從上至下的豎線,有如袁世凱大睜著眼睛,故名「睜眼大頭」;「開貝」,即「圓」字中貝的最後兩筆處是開的,而其他「袁大頭」的「貝」是不開的。
劉郁芬鑄的甘肅袁大頭,就是當時的盜版幣,含銀量低,屬地方軍閥有組織的行為,有意的,就是企圖「魚目混珠」。由於甘肅版「袁大頭」含銀量低,早在民國時期就有好多地方商民拒收,是不受群眾歡迎的地方版銀幣之一,只是近些年在「袁大頭」收藏熱潮中,甘肅版因為制、存世數量相對稀少,從而還能「後來居上」,形成了銀元收藏中特別重要的一個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