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器真假鑒定方法
  • 21年6月29日 15:5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古玉器真假鑒定方法

近些年來,在新的一波愛玉、藏玉熱潮中,市場玉品數量劇增,良莠並存,泥沙俱下,假玉、偽玉更是到處充斥。總起來看,這些仿偽製品有這麼些特點:1、仿冒時代上自新石器時期,下迄清代,均曾見之。較多寓目者為仿良渚文化、紅山文化、商代、戰國、漢代、清代玉器,因這些時代玉器出土、傳世品常見,為市場熱點,易於矇混。2、形制上多摹自玉器圖錄,也有少數據實物製作,或出於想像,依被仿時代大致風格臆造。3、工藝上大多工粗形陋,但亦有精雕細刻者,技術上稱得上一流,如一些子剛牌仿品。4、質地多見青海玉、俄羅斯玉、岫玉、南陽玉及其他雜石,而和田玉因相對價格較高,故採用較少,表面往往做舊,利用各種手法製作雞骨白、水銀沁、血沁、牛毛紋等假沁,以冒出土古玉。5、製作地點集中於安徽、河南、浙江、江蘇一帶,其他地區也有仿製,如東北仿紅山文化、西北仿齊家文化,均仿當地玉器,地域特色鮮明。

  比起八千年的制玉長河,仿古玉雖然算不上十分古老,但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北宋以後,伴隨金石學興盛,古物收藏和研究之風日熾,古玉亦然。受經濟利益驅使,由此也引發了制假售假的濫觴。宋代仿古玉已有相當水準,以致大收藏家也不免走眼,做偽者牟取高利的不少。元明清及民國仿古玉規模、水平較之前代尤勝一籌。如何識別這些仿品?謹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一、形制、紋飾應以出土實物作為鑒定標準器,認真加以對照,如與同時代真品風格有多處不符即當存疑,切勿抱僥倖心理,以為自己揀到稀世珍品,實際此種概率微乎甚微。以前碰到不少朋友,敝帚自珍,心情可以理解,但固執己見、自以為是對收藏來說未必見得是一件好事,往往弊大於利。

  二、做工要注意歷代的主要特點,像工具的材質、轉速、刀法等,都是斷代的依據。如史前尚無金屬工具,厚器鑽孔多兩面對鑽,有時還會遺留下螺旋痕,細部紋飾採用徒手刻劃等,現今仿品因用先進金屬工具,機械動力,故表現出的現象常不一致。就算刻意模仿,也總是形似神不似。

  三、玉質上有時可借助礦物鑒定來確定成分,如硬度在6-6.5之間,密度在2.9左右,基本可判屬軟玉,與一般玉石區分,這是古玉的基本材質。多數仿品採用低檔玉石,如岫玉等,一方面成本低廉,另一方面硬度低(6度以下),表面便於做舊。做舊常使用化學方法,如強酸等來腐蝕玉質,達到似出土古玉的自然受沁面貌。一般仿品假沁跳眼造作,極不自然,容易判別,但有些高手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所作頗能亂真,較之古代仿品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提醒收藏者,勿以沁色來定真偽,沁色是最易仿,而又是最能令人失辨的。有的朋友常常樂道於自己藏品的沁色,堅信確係真品,但明眼人僅從器形上即可判斷其為贗品。故看玉一定要綜合考慮,僅憑沁色是必然會「吃藥」的。另外,由於仿明清玉器多用白色玉料,很少做沁,故需區分和田玉與其他相近玉材,可經顏色、光澤等來判明,如青海玉、俄羅斯玉色偏灰、偏暗,較透明,密度稍低,而石英則硬度高(7度),光澤強,較透明。

  四、需抱良好之心態,不要刻意追求,許多事情都講個「緣」字,可遇不可求,鑒定眼光到了,機遇到了,好玉得到的勝算自然就多。心躁性急,一意求成,很可能事倍功半。碰到不少花了很多錢財,入藏無一能入目者,除了特別「自信」因素外,也有耐不住衝動的原因。

  總之,當代仿古玉(這裡主要指偽品)的氾濫已不容忽視,正確的鑒別還有賴於多多的實踐,熟能生巧,此言不虛。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