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兩宋玉器的創新題材中,有一類引人注目的玉雕童子。童子或執蓮,或插花,或抱球,或捧盒,或撫鹿,或騎鵝,形式多樣,但絕大多數都手執荷蓮,喜笑顏開,憨態可掬。
這類持荷玉童子的流行,與宋代佛教故事的廣泛流傳和玉雕追求世俗化、生活化的情趣密切相關。據宋代《夢粱錄》和《東京夢華錄》等書記載,當時的社會風俗,七夕之日,市井孩童必須買新荷葉執之,以效彷彿祖之子磨喝樂而祈求吉祥。磨喝樂幼小隨佛祖出家,後成為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他是變化之身,常在人間,深受世人喜愛。因此,童子手執荷蓮的形象,不唯流行於玉雕,同時也屢見於宋代繪畫、瓷器、金銀器、漆器等各類藝術作品。
宋代持荷玉童子的造型、姿勢、神態、服飾等,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這無論在四川廣漢宋代窖藏出土的玉童子,還是在故宮與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多件傳世玉童子上,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宋代玉童子整體造型多為長方形塊狀體,以浮雕結合鏤雕為主,圓雕較少。童子頭部較大,臉形短寬,後腦勺凸出,頭頂一綹短髮,或形如雞心,或分向左右,腦門寬大。短寬的臉面上,眼睛和鼻子佔據一半位置,眼為上下兩個半弧相合的棗核形,鼻多呈蔥管形,少數呈方角鉤形,鼻側陰線從眼角至口角一刀直下,一氣呵成。嘴巴很小,嘴寬不超過鼻翼,堪稱「櫻桃小嘴」,上下嘴唇間陰刻分隔線。雙耳貼近臉部,位於眼梢邊上。眉為陰刻的八字眉,這是宋代玉童子區別於後世同類玉雕的最顯著的時代特徵。
玉童子雙手握蓮梗,一手上舉,一手平持,手小,不超過衣袖的寬度,以半握的拳頭形多見。雙腳一前一後,一腳站立,另一腳或翹起像踢毽子,或腳跟著地似行走狀(明代的雙腳多為絞絲形)。童子身穿近膝的對襟長衣和肥大的筒褲,衣褲的褶皺短而細軟,有的還刻有雪花、米字或斜方格十字等紋飾。童子所持蓮荷常有花有葉,枝葉蔓長,荷葉舒展,花瓣厚實飽滿,蓮荷的頂部絕大多數高出孩童的頭頂。
此種持荷玉童子,在佛教故事的基礎上,逐漸又衍生出「蓮(連)生貴子」的吉祥寓意,因而在兩宋以後歷元、明、清數個朝代仍風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