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博藏漢代青銅燈具賞(共3張圖片)
  • 24年1月30日 09:1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兩漢時期的青銅燈具之設計,無論是1968年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出土的長信宮燈,還是前段時間在南昌海昏侯墓中出土的雁魚燈,皆於注重器型優美的同時,亦兼具較強的環保意識,而湖南省博物館(簡稱“湘博”)珍藏的三具漢代青銅燈具,同樣堪稱中國古代青銅燈具中的佼佼者,現分別介紹如下。

圖2

圖3

  西漢“敕廟”牛形銅燈(圖1),高50、長40、寬25厘米,1953年於長沙市桂花園出土。銅燈以牛為燈形,由牛形燈座、燈盞、煙管三部分組裝而成。其似肥碩水牛的燈體,憨態可掬;背負的燈盞,由兩道煙管連接喇叭狀煙罩與弧形活動擋板扣合於燈盤組成,既可調節燈光的照射亮度,亦能夠擋風;牛腹中空盛水,為了起到消煙的作用,燃燈時煙可由喇叭狀煙罩口進入圓管直達牛腹,以此保持室內清潔、環保。 

  值得注意的是,牛腹部右側還有“敕廟牛鐙日,禮樂長監治”10字銘文。由此可知,此牛形銅燈是主管禮樂的長官,為西漢長沙王的宗廟“敕廟”所監造的祭器。眾所周知,用來表明使用者之身份、等級與權力的宗廟禮器,是在舉行祭祀、宴饗、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中,古代貴族所使用的器物。而作為侍奉祖先之器物的宗廟祭器,則為禮器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不僅與敬畏祖先神靈的活動密切相連,又始終與祭祀祖先在一起。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禮記·郊特牲》中,就載有“宗廟之威,而不可安也。宗廟之器,可用也,而不可便其利也。所以交於神明者,不可以同於所安樂之義也”之語。可見宗廟祭器的使用,與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器不同,如此牛形銅燈,其富有神聖性及不可替代性。 

  宗廟是遇重大活動舉行祭祀的場所,通常漢代的諸侯王均有自己的宗廟。這些諸侯王廟祭祀使用的器具,雖沿襲前朝在造型上無大的變化,但或尚簡素,或融實用與藝術為一體,既顯宗廟祭祀之莊重與神秘,又見祭器之大氣與簡約。而這件簡素、實用、藝術感強的牛形銅燈,不失為漢代燈具精品。其設計合理的構造,工藝精良的鑄造,美觀大方的造型,科學合理的環保理念,可謂“奇像妙工,取光藏煙”。 

  東漢人形吊燈(圖2),通高29、長28厘米,是東漢時期的燈具珍品之一,1974年在長沙收集。吊燈由盤、儲液箱、懸鏈三部分組成,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現代的“高空雜技”表演,給人以托燈者在雲中飄蕩的感覺。燈盤錐體旁有很小的方形輸液口,當膏油積深至0.5厘米時,就會通過輸液口流入儲液箱。儲液箱做成一裸體銅人,卷髮、深目、高鼻,是當時少數民族的形象。人體中空,胸腹四肢均可儲存膏液。腰間束帶,臀部開有箱門,用以添加膏液,上裝反扣,可以啟閉。懸鏈三條,繫於兩肩和臀部。上有圓形蓋,蓋上立一鳳鳥,高冠開屏,作展翅欲飛狀。鳥上裝有鏈條和鉤,便於懸掛。此吊燈造型新奇,構思巧妙,經濟實用,頗具匠心。 

  東漢七人奏樂燈(圖3),高13.6厘米,燈盤口徑22厘米,1965年於長沙五里牌出土。圓形燈具盤口稍斂,腹外鼓,三蹄形足。在正中間的花形銅片上跪坐一個人,雙手置於膝上,頭頂上伸出環鈕與銅鏈相連,鏈端有一個掛鉤;提梁的外側由上向下有兩人吹奏長管狀樂器和兩隻鳳鳥,內側盤邊一側一人,一人奏琴,另一人所奏樂器尚不明確,兩側都有鏈子相連著鑷子、鏟和長條形銅棒;與提梁相間的兩側各有一人,雙腳附於盤外邊,身向後傾,一人雙手呈拱形,另一人雙手置於腰部。雖然燈具不難發現盤口有缺,但瑕不掩瑜,絲毫不影響它巧奪天工的古樸雅致之美。 

  儘管古時候的漢代沒有電,但以上湘博所藏的三件兩漢時期所鑄青銅燈具,讓我們欣賞、瞭解到古人用那神奇的智慧,製作出的各種精巧奇特之燈。它們讓那時漫長的夜晚,不再黑暗,點燃光明!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