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於商代晚期的青銅龍紋盤(1張圖片)
  • 22年9月12日 18:2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青銅鳩杖 春秋(前770-前476年)

  青銅龍紋盤是1984年溫嶺當地村民無意間發現的。銅盤的出土在當時引起了多方關注。青銅盤出現於商代早期,流行於商代晚期。

  先秦時期的浙江屬於古越人居住的地區,它進入青銅時代的時間晚於中原,並且受到中原青銅文化的顯著影響。 

  雖然與中原相比,越地出土的青銅重器數量並不多,但在形制與紋飾方面呈現出了鮮明的地域特色。當中原開始呈現中央帝國的顯赫時,越地在經歷良渚文化的輝煌後進入一個低迷的時段。在中土君子眼裡,這裡只是一個荒蠻偏僻邊遠的東南小國。然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人以樸質彪悍、勇敢堅毅的個性,務實求真勇於拚搏的精神,忍辱負重,在逆境中自強不息,發展生產,迅速崛起,從困頓中走向強盛。那麼,都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食 

  青銅龍紋盤是1984年溫嶺當地村民無意間發現的。銅盤的出土在當時引起了多方關注。青銅盤出現於商代早期,流行於商代晚期。這件青銅盤因為體型碩大,紋飾豐富,被稱為“盤王”。商代青銅盤上裝飾紋樣的特色之一是浮雕蟠龍紋,但是像這件蟠龍盤這樣將蟠龍柱式立雕,突出器表的比較罕見。商周時期,宴飲祭祀時,行沃盥之禮,以盤和匜組合使用,用匜澆水洗手,其作用相當於後世的瓢,而盤是承接棄水用的。這件青銅龍盤體型巨大,可能已經不是實用器,而是用以祭祀的禮器。由於銅盤被發現時,並沒有其他器物共同出土,因此這件銅盤的身份至今仍是一個謎。 

  行 

  漢代時鳩杖是授予老者的“尊老杖”,而早於漢代的鳩杖是否有尊老的含義尚不能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代表著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一件紹興漓渚鎮出土的春秋時期青銅杖,因為杖首頂端立一隻鳩鳥,被稱為“鳩杖”。它呈現重要的意義是:清晰地展示了兩千多年前古越人的形象。我們仔細看杖底端跪坐的人像,雙目圓睜,額前是整齊的頭髮,腦後籠成小小的椎髻,橫穿一笄,雙手扶膝,全身上下佈滿各種形狀的紋飾,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斷髮文身”的古越人。 

  何為斷髮文身?古越人生活在濕熱的湖沼河網間,為了便於在潮濕多水的環境中生產和生活,他們將額前及兩鬢的頭髮剪短,這明顯不同於中原人束髮戴冠的風俗。不僅如此,古越人還要在全身上下繪滿各種紋飾,這麼做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解釋,或是出於巫術的要求,或是出於圖騰的崇拜。《漢書》上的記載則認為越人近水而居,在全身繪上龍蛇之形的圖案,可以規避水中蛇蟲之害。 

  “斷髮文身”是古越民族的典型形象。這一形象在史書中常常出現,最有趣的是《莊子·逍遙游》中的一個小故事,說宋國商人帶著華麗的衣帽來到越地販賣,然而看到越人的形象,商人才發現這些豪華服飾毫無用武之地。我們前幾年看過的電視劇《羋月傳》中也曾出現過越人斷髮文身的形象。這件鳩杖上斷髮文身的越人,或許正是當時宋國商人看到的形象吧。 

  戰 

  “臥薪嘗膽”一詞,說的是公元前493年,吳王夫差為報父仇,領兵攻打越國,越王勾踐兵敗投降。後來勾踐表示順從吳王,得到信任,3年後得到釋放回國。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鑄劍工藝非常發達。越地水網縱橫,步兵和水兵是越國軍隊的主要兵種,青銅劍成為戰場上最重要的武器。 

  一把越王者旨於賜劍,於1995年發現於香港市肆,當年10月,浙江省博物館在上海博物館的協助下,由杭州鋼鐵集團公司出資106萬元人民幣,從香港購回流失在外的寶劍,成為浙博的鎮館之寶。 

  越王勾踐之子者旨於賜,公元前464年至公元前459年在位。在位時間雖然不長,鑄劍師卻為他精鑄了一批兵器,僅青銅劍目前就有多把發現,而保存最為完好的就是這一柄越王者旨於賜劍。最初在香港為浙江省博物館購下這把劍的前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先生認為“在已發現的千件古劍中,難能有一件與之相匹”,此劍“與越王句踐劍,可並列為越劍之雙絕,為國家之重寶”。 

  除此之外,展覽還展示了出土於湖北荊州的4柄越劍,其中3柄有銘文,明確可知劍的主人分別是越王者旨於賜、越王州勾和越王不光。州勾是勾踐的曾孫,在位長達36年,武功顯赫。不光是州勾之子,不光在位時越國的國力逐漸衰落。劍的不同部位的不同金屬配比不在今天分享的範圍之內,但,銘文錯金,劍首同心圓鑄造,劍格綠松石鑲嵌與菱形暗格紋等技藝,體現著越國高水平的鑄造技術。越劍的出土地很少在越地範圍內,反倒多見於湖北、安徽等地。學者們認為,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越劍出土在楚地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越楚聯盟的出現。這些寶劍中,一部分可能是兩國相互示好時的饋贈品,另一部分可能是兩國戰爭中的戰利品。無論出於什麼原因,今天,這些劍中珍品重回故地,恩怨散去,刀劍歸隱,徒留下冷峻的光澤讓人遐想。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