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的分類與標識
  • 21年7月6日 18:1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在我國古代,圖書分類是一種專門的學問。春秋時代,分類的思想已被用於圖書管理方面。魯國官府的藏書,已有「御書」(送給魯君看的書)和「禮書」(禮儀之書)之別。圖書分類法是排列圖書、組織目錄、指導閱讀的有效工具。按照圖書的內容和性質進行分類,歷史上曾採用過多種方法。

  六分法:西漢劉向、劉歆在受命整理朝廷藏書的工作中創始的六分法,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分類法。劉向寫的《別錄》是我國第一部解題書目,劉歆寫的《七略》則是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二書在內容上有緊密聯繫。《七略》將圖書分為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等六大類,即「六略」,再加上「輯略」(即「六篇之總最」),合稱七略。《七略》提出的這一圖書分類法,比德國的《萬象圖書分類法》早1500多年,堪稱目錄學之祖。

  四分法:這種分類法創始於曹魏鄭默、西晉荀勖,而完成於東晉的李充。荀勖在鄭默《魏中經簿》的基礎上,寫成《中經新簿》,其分類為四部。甲部:六藝、小學。乙部:諸子、兵書、術數。丙部: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丁部:詩賦、圖贊、汲塚書。這是最早的按四部分類的書目。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按甲、乙、丙、丁編次的四部,依排列順序分別與經、子、史、集相對應,「而子猶先於史」(《元史·藝文志序》)。這裡的甲、乙、丙、丁不是事物名稱,僅是借用的符號。東晉學者李充編製《晉元帝四部書目》時,調換荀氏排序,將乙、丙兩部移位,重新劃分四部:五經為甲部,史記為乙部,諸子為丙部,詩賦為丁部。至此,經史子集之次始定。群書雖分四部,但當時尚無經史子集之名。到南朝梁元帝時,經史子集已成定名,並逐漸取代了甲乙丙丁的稱號。唐初編撰的《隋書·經籍志》廢棄甲乙丙丁,正式使用經史子集四部之名。四部分類法至此定型。四部分類法自唐確立以後,行用了1300餘年。清乾隆年間為修《四庫全書》的需要,把從各地徵集的10254種圖書在四部分類法的基礎上進行分類,體系相當完善,反映了我國古代圖書分類的最高成就。

  七分法:南朝王儉、阮孝緒改革魏晉以來的四部分類法,提出七分法。王儉依劉歆《七略》例,作《七志》,分經典、諸子、文翰、軍書、陰陽、術藝、圖譜七類。又附佛、道二類,合為九類,實際上是九分法。阮孝緒作《七錄》,也主張七分法。分經典、記傳、子兵、文集、技術五類,此為內篇;分佛、道二類,此為外篇。合為七類。

  五分法:這是四分法的一種分支形態。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謝靈運撰《秘閣四部目錄》,另列「佛經」55帙438卷;梁武帝天監四年(505年)劉孝標撰《文德殿正御四部及術數書目錄》,另列術數之書為一部。以上皆存五分法之意。清張之洞編撰的《書目答問》,在經史子集之外,另立「叢書」之名,實際上也是五分法。

  八分法:北宋李淑編撰的《邯鄲書目》使用八分法。即在經史子集之外,增加藝術、道書、書、畫四類,合為八類。

  十二分法:《孫氏祠堂書目》為清孫星衍編撰。孫氏為使自己的藏書不致散失,將其悉數捐入祠堂作為一族公產。為教導族裔課讀而編此目。為便於循序誦習,孫氏按一年十二個月的時歷將內外編分為十二部:經學、小學、諸子、天文、地理、醫律、史學、金石、類書、詞賦、書畫、小說。

  與四部分類法相比,其他幾種分類法的影響範圍有限,自然不能與四部分類法相抗衡。

  圖書分類法的出現和不斷豐富,為書籍的典藏和檢索提供了條件。同時,為配合圖書分類,古人也採取多種方法,例如改變圖書裝幀結構的材質及顏色等,加以標識。

  隋朝官府藏書雖分四部,但隋煬帝又將圖書按品第分為三等:「上品紅琉璃軸,中品紺(深青帶紅)琉璃軸,下品漆軸。」(《隋書·經籍志序》)漆軸即是以黑漆圓木作軸。說到「軸」,這就涉及古代寫本書——卷軸裝書的形制了。

  「卷軸裝」流行於六朝和隋唐。通常在卷子左端粘圓木為軸,卷子右端為書首。相鄰書首處粘無字紙,用以保護書籍。其前端中間繫絲帶,用以捆紮卷子。軸頭掛一牘,標明書名、卷次等,稱為「簽」。簽一般用象牙製成,稱為牙籤。牙籤類似現代圖書書脊,便於查找書籍。南唐李煜有詩云:「牙籤萬軸裹紅綃,王粲書同付火燒」,形容藏書精美而豐富。

  唐朝官府藏書,在裝幀方面亦有明顯標識。《舊唐書》卷47《經籍志下》謂:「凡四部庫書,兩京各一本,共一十二萬五千九百六十卷,皆以益州麻紙寫。其集賢院御書,經庫皆鈿白牙軸,黃縹帶紅牙籤;史書庫鈿青牙軸,縹帶綠牙籤;子庫皆雕紫檀軸,紫帶碧牙籤;集庫皆綠牙軸,朱帶白牙籤,以分別之。」這種區別經史子集的方法,較隋朝三品區分的方法,在典藏管理上有很大進步。

  清宮藏書處「天祿琳琅」專藏內府善本圖書,總量達1000餘部,在昭仁殿列架庋置。干嘉時期,將所藏珍本改裝為線裝形制,書函的材質和顏色依據各書的時代加以區別:宋版、金版和影宋抄本皆函以錦,元版以藍色綈,明版以褐色綈。以此為標識,用示等差。這裡的善本圖書先依版本時代認定以後,再入經史子集分類序列。

  以上是按照圖書裝幀結構的材質及顏色的不同,作為標識。此外還有單純以不同顏色區分類別的。

  唐朝藏書家李泌起書樓有書三萬餘卷,經用紅牙籤,史用綠牙籤,子用青牙籤,集用白牙籤。李泌被封為鄴縣(今河北臨漳)侯,韓愈作詩述其事云:「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一一懸牙籤,新若手未觸。」(《山堂肆考》卷28)可謂積書充棟,部次井然。

  清乾隆年間編纂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歷時十餘年完成,分貯七閣。《四庫全書》的裝幀形制為「包背裝」(類似現代的平裝書),其書冊封面用絹製成,經史子集各部採用不同顏色以示區別。顏色欽定,乾隆帝有詩云:「四庫全書胥告成,如種樹以十年計。……浩如慮其迷五色,挈領提綱分四季。經誠元矣標以青,史則亨哉赤之類,子肖秋收白也宜,集乃冬藏黑其位。」詩中把經史子集四部與春夏秋冬四季相對應,並體現在書衣的四種顏色上,即經部綠色、史部紅色、子部藍色、集部灰色。《四庫全書總目》為全書綱領,封面用黃色。此為「內廷四閣」《四庫全書》書衣顏色之區分。與此相比,「江浙三閣」之一的揚州文匯閣《四庫全書》書衣所用顏色,又稍有差別。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卷4記其事云:「文匯閣凡三層,一層中供《圖書集成》,書面用黃色絹;兩畔廚皆經部,書面用綠色絹。中一層盡史部,書面用紅色。上一層左子右集,子部書面用玉色絹,集則藕紅色絹。」江浙三閣均對外開放。《揚州畫舫錄》作者李斗為江蘇儀徵人,或有機會就近登樓一觀,故其所述文匯閣《四庫全書》事,蓋為實錄。

  古籍的分類與標識,在目錄學的基礎上提升了圖書的檢索功能、利用效率和審美價值,從而豐富了中國多姿多彩的書文化遺產。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