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璽印的發展經過
  • 18年5月14日 11:31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古代璽印的發展經過,璽印,《釋名》解釋為:“璽,徙也,封物使可轉徙而不可發也。印,信也。所以封物為信驗也。亦言因也,封物相因付”。先秦前,璽、印是一物。秦始皇后,只有皇帝印才可稱“璽”。下面小編為您介紹古代璽印的發展經過。

散製作期

傳世的出土古璽印最早為戰國時代的製作,印體有大小、方圓、一二三層之分,頂端作小鼻紐者最多,印文有三晉、齊、楚等國古文,佈局疏朗,錯落有致。

形制統一期

秦漢魏晉皆有統一印製,南北朝因之。皇帝專用玉質,稱璽,餘者用銅,稱印。這段時間之印章有大小方圓、長方等等形式,印體日漸厚重,以鼻紐、龜紐居多。印文形式秦代刻陰文小篆,有界格,兩漢魏晉的入印篆書方圓俱備,被作為典範,稱為謬篆。此外有鳥蟲書及與其相類之文字,印文外加裝飾及有形印皆為東漢所常見。南北朝印章繼承魏晉之作,饒有古趣。

發展變化期

隋唐以後印體增大,鼻紐變成小長方形把手,直至增高成上小下寬之柱形柄。官印文字皆作陽文,由細筆微曲之唐篆變化為九疊篆,還有以西晉文、蒙文、滿文和滿漢篆書合文入印者,印邊日漸增闊,佈局日趨豐滿,筆劃與空白日趨均勻。清宮的二十五寶璽為乾隆十一年(1746年)所完成,是專用於國事的傳國寶,除一金一檀木外余皆玉質,體積碩大,作各式龍紐,為前世所無,璽文有滿文、滿漢篆書合文。其它大小寶璽多為石質,乃御筆和賞鑒所用,其性質屬私印閒章,惟石料、制紐皆極精美,具莊重珍貴的特點。

繼往開來期

明清私印以石料所作為多,有少量牙角竹木之作,取代了銅質印章。印文主要由書畫家親自提刀,或由治印家鐫刻,他們皆以秦漢六朝古印為宗,創造出個人風格,如明文何,清浙徽派諸家,晚清趙之謙、吳昌碩都是名聲顯赫的大家,他們不僅為中國璽印的歷史寫下了燦爛的篇章,而對東方鄰國篆刻藝術的發展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以上就是關於“古代璽印的發展經過”的相關介紹,如果想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