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中國古代的人不剪髮,認為頭髮是父母給的,不能隨意剪掉,所以古人一生長發,無論男女都重視使用各種髮飾裝飾自己的頭髮。中國古代八大髮飾是簪、髻、釵、珠花、金鈿、勒子、步搖、梳篦。
梳篦
梳篦,又稱櫛,是中國古代八大髮飾之一,梳篦(shū bi),理發的用具,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齒稀的稱梳,齒密的稱篦,梳理頭髮用梳,清除發垢用篦。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梳篦是古時人手必備之物,尤其婦女,幾乎梳不離身,便形成插梳風氣。所以中國古代歷來很重視梳篦的製作。清代梳篦傳世甚多,基本上保持著宋代的形制。梳篦的產地以江蘇常州為最為著名。常州梳篦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業品,有宮梳名篦之稱,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漢代許慎《說文解字》有云:櫛,梳篦之總名也。《說文。木部》:梳,所以理發也。又櫛,梳比之總名也。段玉裁注:疏者為梳,密者為比。《三國誌·魏志·管輅傳》:徐季龍取十三種物,著大篋中,使輅射。云:器中藉藉有十三種物。先說雞子,後道蠶蛹,遂一一名之,惟以梳為枇耳。唐羅隱《白角篦》詩:白似瓊瑤滑似苔,隨梳伴鏡拂塵埃。宋陶谷《清異錄》洛陽少年崔瑜卿,多貲,喜遊冶,嘗為娼女玉潤子造綠象外五色梳,費錢近二十萬。古人興蓄長髮,梳篦為每日梳理頭髮的必備之物。梳子齒距疏鬆一些,用於頭髮的梳理;篦子的齒距的密,用來篳去發間的污垢,保持頭髮清潔,不 長寄生蟲,使人煥發容光。梳篦還可以刺激頭皮神經,促進新陳代謝,延年益壽,並能插於發間作首飾。
簪
簪是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髮髻或冠的長針。簪是古代婦女髮型中最基礎的固定和裝飾工具。《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釵
釵中國古代八大頭飾之一,由兩股簪子合成,婦女的一種首飾,以金銀和珠寶翡翠材質的居多。《唐韻》楚佳切《集韻》《韻會》初佳切,音叉。《說文》荓屬。本只作叉,此字後人所加。《玉篇》婦人岐荓也。《司馬相如·美人賦》玉釵掛臣冠。《秦嘉·與婦徐淑書》今致寶釵一雙,可耀首。《曹植·美女篇》頭上金爵釵。 又金釵股,藥名。《本草綱目》李時珍曰:石斛,狀似金釵,故名。又忍冬籐,解毒。亦號金釵股。 又《韻補》葉稱支切,音鴟。《繁欽·定情詩》何以慰別離,耳後玳瑁釵。 又葉千古切,音楚。
髻
《禮記.曲禮篇》注中,有女子許嫁則十五著笄,未許嫁者則二十著笄的記載。「笄」,原是梳髻盤頭髮用的簪子。「十五及笄」,也就是說女子十五歲就算是成年了,可以梳髻插簪,可以出嫁了。古代漢族女子將頭髮挽結於頭頂的髮式。也稱結、玠。漢時婦女流行高髻。作為古代婦女髮式,因其髮髻呈「十」字形故名。其法是先於頭頂正中將發盤成一個「十」字形的髻,再將余發在頭的兩側各盤一環直垂至肩,上用簪梳固定。
珠花
珠花就是女性髮型或服裝上用珠子串制的花飾。古代女子最喜,色彩繽紛的珠花。
金鈿
金鈿是指嵌有金花的婦人首飾。南朝梁丘遲《敬酬柳僕射征怨》詩:「耳中解明月,頭上落金鈿。」南朝陳徐陵《序》:「反插金鈿,橫抽寶樹。」前蜀韋莊《清平樂》詞:「妝成不整金鈿,含羞待月鞦韆。」
用金鑲嵌。《北史·周法尚傳》:「上幸洛陽,召之賜金鈿酒鍾一雙。」唐溫庭筠《鴻臚寺有開元中錫宴堂樓台池沼雅為勝絕荒涼遺址僅有存者偶成四十韻》:「艷帶畫銀絡,寶梳金鈿筐。」宋樂史《楊太真外傳》上:「上方造虡,流蘇之屬,以金鈿珠翠飾之。」
勒子
勒子,俗稱「包頭」,北方人稱其為「腦包」,是一條中間寬兩頭窄的長條帶子,戴在額眉之間。原為江南和中原地區老年婦女冬季圍頭的御寒品,明清之際廣為流傳,貴婦用以裝飾,貧女用以避寒。東北地區已婚的滿族婦女使用的勒子使頭髮稍稍後仰,較江南婦女的平髻略有變化。其形質多用紗、羅、綢、緞等製成黑色長帶,繞頭一周。明嘉靖年間勒子尚寬,其後逐漸變窄,但製作異常精細。上繡各種吉祥花色圖案,也有中間鑲嵌珍珠、寶石做點綴的。清代婦女戴勒子,沿襲明代舊制。
步搖
步搖是中國古代婦女的一種首飾。取其行步則動搖,一般形式為鳳凰、蝴蝶、帶有翅膀類的,或垂有流蘇或墜子,走路的時候,金飾會隨走路的擺動而動,栩栩如生。《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動搖也。」
《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雀)九華(花)。」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以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