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中國古代漆器的工藝,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夏代的木胎漆器不僅用於日常生活,也用於祭祀,並常用朱、黑二色來髹塗。殷商時代已有“石器雕琢,觴酌刻鏤”的漆藝。
古語云:“滴漆入土,千年不壞。”說的就是漆器。漆器是一種用生漆塗敷在器物胎體表面作為保護膜製成的工藝品或生活用品。表面被塗過漆的胎體經過反覆多次的髹塗後,不僅堅固耐用,多樣的裝飾使器物色澤華麗。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的國家。在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中出土的朱漆塗飾木碗,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漆器。
漆器的發明和使用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傑出貢獻,是我國古老的優秀傳統手工藝品,在商周時期漆器的品種和工藝水平登上了高峰,戰國時期更加鼎盛,明、清時代則呈現出千文萬華的繁榮局面。
漆器是用漆塗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製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一般稱為“漆器”。生漆是從漆樹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構成。用它作塗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製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國,從新石器時代起就認識了漆的性能並用以製器。歷經商周直至明清,中國的漆器工藝不斷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熗金、描金等工藝品,對日本等地都有深遠影響。
漆器的製作工藝相當複雜,首先須製作胎體。胎為木製,偶爾也用陶瓷、銅或其它材料。也有用固化的漆直接刻制而不用胎。胎體完成後,漆器藝人運用多種技法對表面進行裝飾。漆器的主要特點是可以拋光到可與瓷器媲美。漆層在潮濕條件下乾燥,固化後表面非常堅硬,有耐酸、耐鹼、耐磨的特性。
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像陶瓷和絲綢一樣,中國古代漆器已成為民族文化的瑰寶。
近幾年,雕漆很火。從深藏宮苑的貴族專享,到市場追捧的投資黑馬,雕漆技藝歷經千年,依舊散發著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2006年,雕漆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國家也不斷加大保護力度,這門古老的工藝開始煥發出新的生機。業內人士表示:“當代雕漆的精品也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尤其是名家雕漆作品的價值會越來越高。”
作為中國傳統民族藝術,雕漆藝術橫跨千年,歷來深受皇室貴族所推崇,具有極高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內涵。說到雕漆的歷史,大概可以回溯到唐代,那時的工匠以刀代筆創造了這門偉大的技藝,宋元時期趨向成熟,在明清達到巔峰,尤以明永樂、宣德年間最為鼎盛,成為宮廷貴族享用的器物,比如“清之乾隆,酷嗜雕漆。宮中陳列之雕漆物品,各種皆備”。
從時代特徵上講,宋代講求清雅、元代追求渾厚、明清趨向細膩,也正是這種風格上的差異讓雕漆藝術更加絢爛多姿。
相比於一般的漆器,雕漆工藝更加複雜,要經過設計、制胎、著漆、雕刻、磨光等漫長而繁複的工序。其中,著漆可能少則數層,多則幾百層,一天最多只能塗三層,一毫米厚的漆要刷十幾遍,而且不能烘乾或曬乾,單從這一點來看,雕漆的時間成本就很高昂。
與此同時,雕漆更加注重雕刻,從平雕到浮雕、鏤空雕、立體圓雕,全靠手工雕刻而成,要“刀刀到位,不能悔刀”,技術難度可想而知。此外,生漆和硃砂全部為天然原材料,能夠讓雕漆作品歷久彌新。
然而現實卻不容樂觀,雕漆價值在國內的認可度一直處於低谷,相比紫砂、玉雕、木雕,其價值更是被大大低估。有業內人士指出,莊重華麗的雕漆及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正逐步為社會所認識、所瞭解,這都會推動雕漆市場不斷上揚,未來可能成為收藏市場上新的投資熱點。
雕漆藝術跨越千年,當然不會缺席資本市場的角逐。早在2001年,香港藝術品交易市場就曾推出“中國漆器陶瓷及工藝精品”專場,市場反響熱烈,其中,明永樂剔紅牡丹花卉大圓盒以1214萬港元成交;2011年,明永樂剔紅雕漆牡丹圖蓋盒以1186萬港元成交。在香港市場大放光彩的同時,內地的雕漆市場卻有些不溫不火。1994年,清乾隆雕漆三駿盒以3.08萬元成交,這大概算是雕漆最早的成交記錄。
仔細算來,雕漆在內地市場的崛起不過四五年的光景。2010年,18—19世紀御制雕漆剔紅群仙祝壽圖座屏以2240萬元成交,並打破雕漆作品的歷史最高成交紀錄。
雖然現存唯一的古代漆工專著《髹漆錄》中指出雕漆以宋代最貴,但多以金、銀為胎的宋代漆器留存極少。所以在藝術品交易市場上,明清時期的雕漆作品幾乎佔滿全席,相比之下,當代雕漆更是鳳毛麟角。對於市場的這種表現,有業內人士指出,古代雕漆作品更有歷史厚重感,價值已經蓋棺定論,更有價值保障,而且皇室御制的雕漆不管是人工還是材料,都是不計成本的極致之作,所以更受藏家青睞。
當代雕漆的精品也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比如那些器型完美、漆質細膩、雕藝精湛的精品,尤其是名家雕漆的價值會越來越高,未來升值空間廣闊,前景一片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