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金耳墜(共10張圖片)
  • 20年1月5日 01:1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戰國金耳墜

    金耳墜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而在中國古代佩戴金耳墜卻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下面介紹的是一對戰國時期製作的金耳墜,它們做工考究裝飾華麗十分罕見。在中國山東省淄博市博物館收藏有一對金耳墜,它們形制大小以及製作工藝完全相同。金耳墜長7.3厘米,由金絲、金葉、金珠、綠松石墜和骨串飾等飾物組成。其頂端是由八條金絲編製而成的網狀錐形體,錐形體上端有扁圓形孔便於佩戴,錐形體的四周嵌滿四枚圓形綠松石片,下端懸掛一金環。金環下端懸掛三瓣金葉,金葉與金葉之間以金線相連,金葉中間包裹一枚綠松石墜,每瓣金葉上又嵌滿一綠松石片現已遺失。在錐體周圍和金環兩側都有金線和骨環組成的串飾,串飾下端也有三瓣金葉,金葉之中又各包一枚綠松石墜。在錐體、金葉和金環上都裝飾有許多精巧的金珠,這對金耳墜整體結構看似複雜,但由於點、線、面之間的有機結合使得結構安排合理疏密得當給人美的享受。

    專家說,這對金耳墜是從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的商王村出土的。1992年,考古人員在這裡發掘出中國戰國和兩漢時期的墓葬100多座,其中有兩座戰國晚期的墓葬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這兩座墓大小相近形制相同方向一致,墓葬的主人一男一女,專家推測他們應該是夫妻。考古墓將女性墓定為一號墓,男性墓為二號墓。這對精美的金耳墜就是從一號墓中出土的,令人驚訝的是在這座不大的墓葬中先後出土了陶器、銅器、金銀器、玉器、漆器等近500件,尤其以青銅鳥柄燈、青銅及酒器、鷹首青銅匜等青銅器最為精美。

    專家說,出土的器物無論從數量還是精美程度來看只有王侯將相的墓中才會出現。而從出土的金耳墜的墓葬來看,當時屬於齊國古都的領地,因此專家推測墓主人應該是戰國晚期齊國的一位女性貴族。金耳墜出土時,放置在精美的漆盒之中。在那個以金銀為貴的年代,這對金耳墜無疑是女主人的心愛之物。讓專家好奇的是從墓葬的規模大小等方面來看,似乎並不符合墓主人高貴的身份。這又是為什麼呢?專家根據器物上的銘文分析,墓主人應該是戰國晚期時下葬的。當時社會動盪戰爭不斷,金耳墜的主人去世後人們來不及為她修建奢華的墳墓而是充滿將其埋葬。

     專家說,這對金耳墜極有可能是由齊國的工匠製作的。齊國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國力最為強盛的諸侯國之一,商業繁榮手工業高度發達。史書中記載齊國聚天下之精財治百工之銳器,這對金耳墜就充分顯示出齊國當時高超的金銀製作技術。專家發現這對金耳墜的裝飾手法很有特點,耳墜的上部網狀錐形體,其創作構思源於捕魚的漁網。網狀錐形體上端是網,繩結處以堆疊小金珠代替,網孔內還配以名貴的綠松石,是網狀錐形體似璀璨的寶塔,再往下是用金絲懸掛著的金葉並包裹著綠松石墜。專家說這一造型模仿了枸杞類的果實,但並不是完全照搬,工匠在局部進行了藝術加工,金耳墜上所懸掛的三層九組金葉包鑲著綠松石墜更像是纍纍果實讓人目不暇接。工匠從自然界和人們的生活中獲取創作靈感,並大膽發揮藝術想像力才製作出如此精美的金耳墜。金耳墜上的金線細如髮絲,如此精巧的金飾品能完好的保存下來實屬不易。專家發現這對金耳墜上並沒有刻意將其直接固定在耳垂上的構造,那麼古人是如何佩戴它們呢?仔細觀察這對金耳墜刻意看到其頂端分別有兩個扁圓形的穿孔,據此專家認為這對耳墜應該是和圓形的耳環配套使用的。佩戴時將圓形的耳環穿過扁孔,將耳墜懸掛於下方於今天我們所見到的耳墜相似。還有專家認為它們也可以懸掛耳璫下的飾物,耳璫是中國古代常見的耳飾。多用透明而富有光澤的材質製成,有著明月般的光華因此被稱作明月璫。中國漢代的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中就有耳著明月璫的詩句,耳璫略呈狀兩端較粗中間較細,佩戴時正好卡在耳垂孔中,這對金耳墜很有可能使用細線懸掛於耳璫下方。

中國古代女性首飾種類很多,耳墜就是其中之一。它不僅起到美化女性外表的作用,還被人們賦予特殊的含義。耳墜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人性陶塑和人形玉雕的耳垂處大都有穿孔,可見很早以前中國人就已經開始佩戴耳飾了。

中國漢代以前的耳墜極少出土,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耳墜實物是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出土的一對銅耳墜。專家判斷它們的製作年代應該在西周至春秋時期,除此之外內蒙古自治區西溝畔境內也出土了一對戰國時期的金耳墜。這對耳墜長約5厘米,耳環部分用金絲製成下端有鈕以掛墜飾,墜飾用金絲編成的錐狀體連綴而成。其中的一件耳墜,在兩個錐形體之間穿有一塊綠松石。黃金魚綠松石交相輝映顯得十分精美。中國漢代以前耳墜僅是上層貴族女性才擁有的奢侈品,尤其是用黃金打造的金耳墜,其主人的身份更是非同一般。據史書記載,中國周朝時周宣王昏庸無能聽信奸臣讒言,致使民間怨聲載道。他的王后姜氏為了規勸周宣王,有一天她走上街頭摘下頭上戴的髮簪和耳墜等飾品,長跪不起意在勸解周宣王不要聽信奸臣的哄騙能夠瞭解百姓疾苦勤勉於朝政。周宣王看到後改過自新成為一代明君,姜後用脫掉耳墜的方式來勸解周宣王這背後與其獨特的內涵有關。首先,耳墜有警示的作用。在史書中關於耳墜的作用有這樣的描寫:懸當耳旁不欲使人妄聽,自鎮重也!大意是說,懸掛在耳際的耳墜,時刻提醒自己勿聽信讒言。可見在周朝時,耳墜有已經有了,非禮勿聽和不納讒言的象徵意味
。專家說姜氏脫掉耳墜還有另外一個用意,那就是去掉自己作為王后的象徵以此讓周宣王關注老百姓的疾苦。

在中國古代,耳墜是頭飾的一部分,也是區分尊卑身份等級的重要標準之一。尤其是用黃金打造的金耳墜,歷來只有統治階層的女性才能擁有。專家說,貴族女性當初佩戴耳墜還與女性的儀態規範有關,它能規範女性的頭部動作。在《女論語》中就有行莫回頭的記載,如果耳墜的佩戴者頭部動作過大那麼耳墜就會大幅度搖晃影響美觀。中國古人認為,女性走路時必須正視前方才能時刻保持端莊。因此,耳墜具有警示女性舉止的作用。隨著耳墜的不斷發展其規範女性儀態舉止和提示勿聽信讒言的作用逐漸淡化,而裝飾作用則不斷加強。這對商王村戰國墓出土的金耳墜做工考究,鑲嵌名貴的綠松石這證明中國戰國時期貴族女性的耳墜已經相當精美奢華。

中國古人講究,耳大如輪眼大有神,認為耳垂小沒有福氣。佩戴耳墜不僅可以拉長耳垂還能起到平衡視覺的作用。專家說,商王村戰國墓出土的金耳墜應該是墓主人生前的珍愛之物。它製作之精美、造型之精美、創意之妙。在中國先秦時期的耳墜中非常罕見,這對金耳墜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古代女性飾品的獨特魅力。在中國山東省淄博市博物館的這對金耳環,反映出戰國時期的禮儀文化也讓我們感受到齊國工匠高超的金器製作水平。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