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1987年扶風法門寺出土了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最完善、保存最完整、最精緻的一套茶具。茶具製成於鹹通九年(868)到十二年(871),為唐僖宗皇帝御用真品,包括烘焙器、碾羅器、貯茶器、烹煮器和飲茶器。據史料記載,晚唐時皇帝經常到法門寺拜祭佛骨舍利,祈願國泰民安。這套文思院特別為僖宗打造的茶具,不知何故存放在法門寺的地宮裡,上面又蓋了寶塔,故經歷千年而毫髮無損,完美如新。
在這套茶具當中,有一件唐代鎏金仙人駕鶴紋壺門座茶羅子(見圖),身長13.4、寬8.4厘米,屜長12.7、寬7.5、高2厘米,座長14.9、寬9.9、高2厘米,通高9.5厘米,重1472克,現藏法門寺博物館。該器錘擊成型,紋飾鎏金。器型為長方體,由蓋、羅、羅架、屜、器座組成。頂蓋面鏨兩體首尾相對的飛天,頭頂及身側襯以流雲。蓋剎四側各飾一和合雲紋,兩側還飾如意雲頭,剎邊飾蓮瓣紋,蓋立沿飾流雲紋。羅架兩側刻有頭束髻、著包衣的執幡駕鶴仙人,另兩側鏨相對飛翔的仙鶴,四周飾蓮瓣紋。羅、屜均作匣形。羅分內外兩層,中夾羅網。屜面飾流雲紋,有環狀拉手。羅架下焊台形器座,有鏤空的桃形壺門。羅底刻:“鹹通十年文思院造銀金花茶羅子一副,全共重卅七兩,匠臣邵元、審作官臣李師存、判官高品臣吳弘愨、使臣能順”。另有“十九字號”鏨文兩處,墨書、刻劃“五哥”各兩處。
公元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該書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此後又出現了大量茶書、茶詩等。隨著飲茶高潮的出現,推動了唐代茶葉和茶文化的空前繁榮,因而史稱“茶興於唐”。
《茶經》中將茶具定為24種,並對各種茶具的製作和用途作了詳細的說明。法門寺出土的茶具,根據法門寺地宮物賬碑的記載,有籠子一枚重16兩半,龜一枚重20兩,鹽台一副重11兩,結條籠子一枚重8兩3分,茶槽子、碾子、茶羅、匙子一副七事共重80兩。這批茶具展示了從烘焙、研磨、過篩、貯藏到烹煮、飲用等制茶工序及飲茶的全過程,配套完整,自成體系,為目前世界上發現時代最早、等級最高的金銀茶具,反映了唐代茶文化所達到的最高境界,是唐代宮廷茶道、唐代宮廷飲茶風尚及其奢華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