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瓷器和北方瓷器發展歷史
  • 25年5月27日 08:5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研究中國瓷器的種類和發展歷史都知道一句話”南青北白”,這是中國瓷器的格局。南方瓷器發展比北方瓷器早100多年,南方瓷器以青瓷為主,北方瓷器以白瓷為主,一直到明清兩朝出現了彩瓷,出現了景德鎮官窯瓷器燒造,才打破了這種南北方格局。
南方瓷器:越窯生產青瓷與黑瓷,到西晉晚期也生產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點彩,以打破青瓷的單色格調。從三國到隋統一前的數百年中,以越窯為代表的瓷器生產有了長足的發展。它的品種繁多,式樣新穎,已深入到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人們不可須臾離開的用具。此外,在南方當時還有婺州窯、湘陰窯和豐城窯等著名窯址。
越窯是中國古代南方青瓷窯。窯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寧波等地。生產年代自東漢至宋。唐代越窯青瓷已很精美,越窯的青瓷明徹如冰,。越窯工藝最精湛時期,晶瑩溫潤如玉,色澤是青中帶綠與茶青色相近,居全國之冠。唐、五代時最著名的青瓷窯場和青瓷系統。也稱「秘色窯」。 在越州境內(今浙江慈溪上林湖濱湖地區),故名。所燒青瓷代表了當時青瓷的最高水平。發現窯址已達二三十處,以鱉唇山東晉時期遺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時期的窯址尤多。南方有龍泉窯的翠綠晶潤的梅子青、景德鎮窯青白瓷的色質如玉等系。
龍泉窯

   龍泉窯在今浙江省龍泉縣境內,故名。窯址有大窯、金村、溪口、松溪等多處,北宋時有20多處,到南宋時有窯址40多處,其中以大窯、金村兩處窯址最多,質量也最精。

  從出土的標本來看,它始於五代,盛於南宋和元,而衰於明,終於清代康熙年間,有近800年的燒瓷史。

南宋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龍泉設窯廠,生一所燒的窯名「琉田窯」,又名「哥窯」;生二所燒的窯名「龍泉窯」,又名「弟窯」。

說起我國老窯瓷器,人們往往首推宋時五大名窯,即汝官鈞定哥。起始於北宋的龍泉青瓷,似乎品級要低一等。其實,優質的龍泉古瓷,從古至今,歷來受到收藏家的青睞。

  龍泉窯以燒製青瓷而聞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產品風格受越窯、甌窯、婺州窯的影響,特徵與三窯的產品相似。胎質較粗,胎體較厚,釉色淡青,釉層稍簿。

  南宋時期龍泉窯得到空前的發展,南宋紹興元年至紹興十九年時及其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南宋朝廷令地方州府為宮廷代燒的官窯瓷器。在南宋晚期燒製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達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頂峰,在我國瓷器史上譜寫下光輝的篇章.
 

 婺州窯,位於今浙江金華地區,唐代屬婺州,故名婺州窯。婺州窯瓷器以青瓷為主,還燒黑、褐、花釉、乳濁釉和采繪瓷。婺州窯始燒於漢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到元,盛於唐、宋,終於元代。

湘陰窯,在今湖南湘陰縣,故名。始燒於隋代,盛於唐,而衰終於五代。唐、五代湘陰隸屬岳州,湘陰窯稱岳州窯,產品仍以青瓷為主,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
豐城窯(洪州窯)在今江西豐城寺前山–帶,故名。始燒於東晉,歷經南朝至唐代,早期所燒器物與江西地區東晉、南朝墓葬出土物近似。隋代高足盤心印有多種花葉紋飾,其造型紋飾與各地青瓷大體相同。唐代釉有青、褐二色

 北方瓷器:出現要晚於南方,大致是從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統一前的近百年中發展起來的。北方主要有定窯的印花、耀州窯的刻花、磁州窯的白地黑花、鈞窯的銅紅窯變釉色系.
白瓷:北方瓷器生產雖晚於南方數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產之後,便迅速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工藝水平,並結合北方的人文特點,導致了白瓷的出現。白瓷是由青瓷發展而來的,兩者的區別僅在於胎、釉中含鐵量的不同。瓷土含鐵量少則胎呈白色,含鐵量多則胎色較暗,呈灰、淺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發展而言,是從單釉瓷向彩瓷發展的,無論是褐綠彩、白地黑花、青花、釉裡紅,還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琺琅彩,都是以白色為襯托,來展現各種色彩的艷麗與美妙的。所以,白瓷的產生,對瓷器的發展有及深遠的影響,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邢窯:是唐五代最著名的白窯瓷場,有邢窯白瓷「天下無貴賤而通之」的美譽。窯址在今河北省邢台縣,因唐時地屬邢州,故名邢窯。邢窯除燒造白瓷外,還制青、黑、黃釉瓷等產品。而白瓷亦分粗細兩種,邢窯白瓷胎質堅實,胎質細潔純白,器內施滿釉,器外釉不到足。在胎、釉之間有一層化妝土,作為護胎釉。尤為難得的是其細白瓷的釉面光滑,色澤雪白瑩潤,陸羽《茶經》中所贊「邢瓷類銀」,「邢瓷類雪」,便是指其釉色而言。
邢窯白瓷質地堅硬,製作精緻,胎釉潔白如雪。在它的影響下,北方又出現了另一個著名的白瓷窯──定窯。此外,河南鞏縣、密縣、登封、郟縣、滎陽、安陽,以及山西渾源、平定,陝西耀州,安徽蕭縣等,都興起了燒白瓷的瓷窯。
 定窯: 在定州境內(今河北曲陽澗磁燕山村),故名。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它是繼唐代的邢窯白瓷之後興起的一大瓷窯體系。主要產地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帶,因該地區唐宋時期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定窯原為民窯,北宋中後期開始燒造宮廷用瓷。定窯瓷器最精美的紋飾大都集中在盤、碟上,紋飾多者可達四層。每層紋飾富於變化,外圈紋飾多為幾何紋或變形蓮瓣紋,中心為動物、花卉結合紋飾,充滿浮雕感,藝術氣息濃郁。

    宋代定窯瓷器的主要特徵: 「象牙白」釉、「蠟淚痕」、「竹絲刷痕」鑒別定窯瓷的三大法寶。

一 是胎體輕薄,胎質潔白。

二 是釉面多為乳白色,白中閃淺米黃色。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謂的「象牙白」色。少數質差的釉為白中微閃灰黃。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狀,因為施釉較薄,所以薄處能隱約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處可見積釉呈淺淺的黃綠色。積釉處氣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
三 是北宋早期定窯產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口沿則多不施釉.俗稱「芒口」.芒口處常常鑲金、銀、銅質邊圈以掩飾芒口缺陷,此為定窯一大特色。

四 要見「竹絲刷痕」。定窯的制胎工藝中,在胎半干之時,有用竹絲刷子旋修這一道工藝,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絲刷痕」。定窯因為施釉較薄,燒成後,在釉薄處透過釉面就隱約可見竹絲修胎所留下的刷痕。這是定窯瓷的一個基本特徵之一,在鑒識時必須特別留意。仿品中常不見這種「竹絲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夠自然,據此可以鑒別。

五 是官府所用瓷器底部有「官」、」尚食局」等。

六 釉面常見「蠟淚痕」。這種「淚痕」是由於上釉不均勻,入燒時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蠟淚狀凸起,球面下部呈淺水綠色。這種「淚痕」只出現在盤碗的外部。有否「淚痕」也成為鑒識是否北定的一個基本特徵。當然,不是每一個定窯瓷都有「淚痕」,但有「淚痕」比沒有「淚痕」的要容易確認。一般的仿品是較難做出這種「淚痕」來的。

七 是定窯器物釉面通常有氣泡。

就瓷器本身的發展而言,是從單釉瓷向彩瓷發展的,無論是褐綠彩、白地黑花、青花、釉裡紅,還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琺琅彩,都是以白色為襯托,來展現各種色彩的艷麗與美妙的。所以,白瓷的產生,對瓷器的發展有及深遠的影響,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