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如果說研究銀元就必須研究銀元鑄造歷史,那麼要弄清銀元紛繁蕪雜的版別就必須弄清各個造幣廠的情形,鑒於此,古玩收藏網開始收集、整理、歸納各個造幣廠的鑄造資料,但由於可考資料匱乏,下述部分資料是引用論壇的帖子(真實性無從考證),同時個人經驗不足,對於一些資料甄別能力不強,因此文中的錯誤還需各位泉友指正。另外,這裡主要研究鑄造銀幣的情況,銅幣暫不談。
機制幣精品圖片
天津造幣歷史曾是清末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造幣中心。粗略計算,由天津造幣總廠首鑄繼而推廣至全國各地的錢幣、紀念幣也有近50種。
天津造幣總廠全稱「中國財政部天津造幣總廠」,是民國北洋政府的中央造幣廠。追溯其淵源,最早可以到「總理北洋機器局」,後歷經多次損毀、改建、合併,直到民國元年,北洋政府將原北洋造幣局和造幣總廠進行合併而成,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天津造幣總廠的前身就是北洋造幣局和造幣總廠。天津造幣總廠歷經共30多年,為民國北洋政府統一幣制、穩定金融秩序等方面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天津造幣總廠第一部分:北洋局(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宣統宣統二年(1910年) ,建造背景:甲午戰敗後,光緒帝下令各省籌擬變法自強辦法,其中就有「鑄鈔幣」,各省倣傚廣東、湖北做法,紛紛自鑄銀幣。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二十四日,時任直隸總督王文韶上奏「北洋系通商口岸,現值此錢省銀賤之際,市面頗行拮据,若能鼓鑄大小銀元,流通行駛,便宜民生,實非淺鮮」,於是北洋機器局先以舊存銅錢機器改造二角、一角、半角三種小銀元,後增購壹圓、五角印花機器,這就是北洋銀元,它是中國最早以圓計值的銀幣,由於鑄造時間短,總額約7000圓。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四月,清廷下令除鄂、粵兩局外,其他各省一律停鑄,即停鑄風波。後經榮祿力爭,六月清廷准許留廣東、湖北、直隸、江寧、吉林五個銀元局。雖然未被裁撤,但形式上改變了原來的幣文和紋飾,倣傚廣東、湖北的銀元樣式,計值改為計重,庫平七錢二分,即北洋造。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事件爆發,六月底,八國聯軍入侵天津,北洋機器局遭到毀滅性破壞,再未復建,至此北洋機器局時代結束,幾年後,迎來了北洋銀元局時代。瞭解銀元評級幣價格請參考:評級幣市場。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十一月,袁世凱繼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建議重設新局。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前財政總長周學熙奉檄籌辦北洋銀元局。歷經艱辛,十月落成,名為「北洋鑄造銀元總局」,簡稱「北洋銀元局」,其繼承了北洋機器局的部分機器以及大部分技術人員,但地址不同。十一月開鑄銅元,面值二十文、十文、五文三種。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開鑄北洋29七錢二分銀元,但由於「元兩之爭」和「本位之爭」,北洋銀元局沒有鑄造北洋30到北洋32的主幣銀元。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北洋銀元局改名為「直隸戶部造幣北分廠」。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北分廠改為「度支部造幣津廠」,同年開鑄庫平七錢二分主幣銀元,即北洋33,同時鑄造了北洋庫平一兩的樣幣。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北洋銀元鑄造數量和精美程度均達到巔峰,成為北洋銀元的代表作。
宣統二年(1910年)四月,度支部造幣津廠被裁撤,僅留武漢、廣州、成都、雲南四分廠以及奉天所。至此,北洋造幣廠的歷史使命基本完成(但是北洋造銀幣直到民國初年任然在鑄造)。
另外,民國元年,在北洋銀元局舊址開辦分廠,專鑄銅幣,但以非北洋造幣廠,而是天津造幣廠了。
天津造幣總廠第二部分,造幣總廠(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宣統三年(1911年),建造背景:光緒二十二年至光緒二十九年,各省倣傚廣東、湖北做法,紛紛自鑄銀幣,由於缺乏統一的章程,故幣制紊亂;光緒二十九年,清政府為整頓全國金融秩序,收回鑄幣權利,確保銅元、銀元整齊劃一,故籌建戶部造幣總廠,俗稱造幣總廠。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三月,戶部奏派軍機大臣徐世昌及陳壁、張允言等為提調主其事,在天津勘定地勢,籌設戶部造幣總廠。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春,戶部造幣總廠竣工,佔地面積31916平方米,其最初定名為「鑄造銀錢總局」,因該廠直屬戶部管轄,後改為「戶部造幣總廠」。該廠引進美國、日本、德國等最新的機器設備,在當時堪稱國內規模最大、設備最精良、技術最先進的造幣廠,也是全國貨幣製造的中心。造幣總廠初創時,擬定鑄造金、銀、銅三種貨幣,稱為「大清金幣」、「大清銀幣」、「大清銅幣」,通行天下,已歸一律。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始議歸並,除戶部設總廠外,各省局分為直隸、湖北、江南、福建、廣東、奉天、河南、四川、雲南9廠,統一歸屬戶部管轄;由於戶部易名度支部,造幣總廠亦改名為「度支部造幣總廠」。
機制幣精品銀元圖片(造幣總廠)
宣統二年(1910年)二月,清政府下令鑄造權收歸中央,度支部奏准,將各省所設銀、銅元造幣廠一律裁撤,統歸造幣總廠統一鑄造,僅留武漢、廣州、成都、雲南四分廠以及奉天所。
四月,度支部頒布《幣制則例》,鑄造「大清銀元」,據《幣制則例》明令,「國幣單位,定名曰元」,定「元」為單位,定銀元為國幣,標準趨於統一。至此,從光緒10年(1884年)—宣統3年(1911年),共27年的貨幣單位銀元制與銀兩制之爭方休,鑄造大清銀幣的標準趨於統一。
造幣總廠鑄造了大量銀幣,僅就光緒34年(1908年),就鑄造了近1億枚,宣統3年(1911年),鑄造「大清銀幣」約7700萬枚。另鑄造大量銅幣。此間也有許多版式品種的銀元,由於未經戶部核准,只鑄出試樣錢。但已核准版式的銀幣便大量鑄造行用,推動了貨幣改革,是中國近代貨幣史的新開端。
民國元年(1912年),壬子兵變,3月2日,天津造幣總廠內廠被焚燒。但分廠尚存奉天、南京、武昌、長沙、成都、廣州、雲南7廠外加重慶一局,共8處。
天津造幣總廠第三部分,天津造幣總廠(民國元年(1912年)-民國16年(1927年),民國元年(1912年)5月,天津造幣總廠新廠工程告竣,原度支部造幣總廠與原度支部造幣津廠(原北洋銀元局)合併,更名為「中國財政部天津造幣總廠」。度支部造幣津廠(原北洋銀元局)稱為西廠,專鑄銅元;原度支部造幣總廠稱為東廠,專鑄銀元。該廠組織完備,機器精良,堪稱全國造幣廠之最。民國三年(1914年),當時任國民黨政府財政部長兼造幣總廠監督吳鼎昌為該廠題寫「造幣總廠」四字門額。
民國三年(1914年)2月,根據《中華民國國幣條例》,開始籌鑄國幣—袁世凱頭像銀幣(俗稱袁大頭),十二月二十四日開鑄。主要有民國三年、民國八年、民國九年、民國十年等系列,該版俗稱中央版、天津版。袁大頭銀元鑒定請參考:銀元鑒別看邊齒。
民國八年(1919),財政部幣制局頒布《改鑄及鑄造銀元辦法》五條,其中第四條規定:各廠所鑄銀元,應每年頒發模型一次,註明民國某年字樣。
民國時期,造幣總廠還鑄多種試樣幣和紀念幣性質的金銀幣。
試樣幣主要是:
1、簽字版。此為天津造幣廠試鑄樣幣,並未流通。該幣在袁像右側刻有一豎行英文字母「L.GioRGi」,是在華外籍鑄幣專家意大利雕刻師「魯爾治?喬治」簽名縮寫。
2、「T」字邊、鷹洋邊。此兩種幣均為天津造幣總廠試鑄樣幣。正、背圖案與流通的一般袁大頭相同,僅在邊齒上為「T」字形邊或為鷹洋幣形邊。
紀念幣主要是:
1、袁世凱共和國紀念幣:正面有戴帽武裝的袁世凱半身像,背面為「壹圓」二字,圍有嘉禾圖,上邊有「中華民國共和紀念幣」九字,下邊為英文字。
2、袁世凱洪憲幣:正面為袁世凱半身像,著軍裝戴高纓帽,背面為一飛龍,上有「中華帝國」四字,下有「洪憲紀元」字樣。此幣是袁世凱1915年竊國稱帝后鑄造。
3、洪憲元年開國紀念幣:正面為袁世凱半身像,著古帝服,戴天平帽(帝王帽),背面為團龍,上有「洪憲元年」四字,下有「開國紀念」四字。此幣系袁世凱於1915年竊國統治時試鑄,數量不多,流通不廣。
4、黎元洪光頭開國紀念幣:正面鐫有黎元洪像,光頭半身,上有「中華民國」四字,下為「開國紀念幣」五字,背面中心為「壹圓」二字,以嘉禾托之,四周有英文字。
5、黎元洪戎裝開國紀念幣:此幣除黎元洪像為戎裝之外,余皆與黎元洪光頭開國紀念幣相同。
6、徐世昌紀念幣:正面為徐世昌半身像,背面有殿堂及人物,並有「仁壽同堂」四小字,上面有「中華民國十年九月」八字,下面有「紀念幣」三字。
7、曹錕紀念幣:正面為曹錕戎裝脫帽半身像,背面有五色旗及軍旗,上下有篆文「紀念」二字,周圍有五角星六顆。
8、段祺瑞執政紀念幣:正面有段祺瑞半身西服像,上鐫「中華民國執政紀念幣」,背面有篆文「和平」二字,以嘉禾圖托之。
9、褚玉璞紀念幣:正面有褚玉璞半身像,著軍裝戴高纓帽,背面上面有中華民國十六年,下面有四月七日週年紀念,中間為鐵血十八星旗和五色旗。
10、張作霖紀念幣:一是民國十五年張作霖像紀念幣,二是無紀年張作霖紀念幣,三是民國十六年張作霖紀念幣,四是民國十七年張作霖紀念幣。
11、張學良紀念幣:正面是張學良半身軍裝像,背面中間有張學良贈四字,左右嘉禾輔之。
民國九年(1920年)2月,財政部呈准籌辦上海造幣廠。上海造幣廠所造新幣擬另立樣式,並登報公佈《徵求國幣型式通告》。民國十二年(1923年) ,3月12日,北京政府大總統黎元洪以教令公佈國幣型式。因上海造幣廠未正式落成,由天津造幣總局試鑄了少量樣幣,即龍鳳幣一圓。該幣將袁世凱側面像改為龍鳳圖案,背面嘉禾圖案不變。龍鳳一元幣有金幣也有銀幣,但是樣幣均龍鳳幣雕刻精細,鳳鳥之羽毛絲縷悉現,堪稱中國近代幣的傑作。有學者認為該幣正面的龍鳳圖案實際上是民國元年魯迅、許壽棠、錢稻孫等人共同設計的國徽圖案,人稱十二章圖。圖案中含日、月、星辰、山、龍、鳳、總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十二種吉祥物,象徵國運長久美好,而且圖案過於複雜,終以該項圖案難免帝王色彩,未被採用。但也有專家認為,這種帶有濃郁帝王色彩的錢幣圖案不可能是魯迅等人設計的。
民國十五年(1926年),直隸督軍兼省長褚玉璞命令天津造幣廠制行新輔幣,又重新採用「十二章圖」作為圖案(即
「龍鳳銀幣」二角,一角),曾流通於京津一帶,由於輔幣氾濫,導致輔幣市面貶值,整頓未果,直到民國十七年6月,天津被國民革命軍佔領。以黃金胚餅試打,所以這種錢幣中的銀幣又被稱為銀幣金打。
天津造幣總廠第四部分,尾聲(民國十六年(1927年)-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俗稱天津造幣廠 。民國十六年(1927年)4月,北伐戰爭勝利,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經政治會議議決「停鑄袁幣,換鑄先總理像幣」。6月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佔領天津,天津造幣廠停鑄龍鳳幣輔幣,改鑄孫中山頭像新幣,主要是上五星(鑄量約10萬枚)和上六星。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黨召開全國經濟會議,決議《國幣條例草案》十四條,規定暫以純銀庫平六錢四分零八毫為國幣之本位,定名為圓,即
「廢兩改圓」。這次會議正式提出「上海造幣廠應於最短時間內成立,半年以內必須開工,鼓鑄新銀元定為國幣」。
民國十八年(1928年),北洋軍閥政府崩潰,天津造幣廠也就基本停產,名存實亡,後上海造幣廠竣工後,中央國民政府正式撤銷天津造幣總廠。
天津鑄幣廠生產的最後銀幣為民國十八年地球和民國十八年孫像嘉禾貳角。
天津造幣廠的來龍去脈終於整理出個初稿,也深深體會到整理文字工作的不易,尤其是想說清楚一些問題的時候,更是感覺自己知識的匱乏,再次懇請各位泉友進行指正,希望經過大家共同修改後,能有個全面準確的關於天津造幣廠的文字資料,以備初學愛好者參考。瞭解更多的機制幣銀元價格等資訊請參考:機制幣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