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古幣如何鑒定,近年來,收藏古錢幣的人越來越多。古錢幣具有一定收藏價值,也具有較大的升值空間和潛力。但是,並非所有的古錢都具有收藏價值,收藏古錢幣時有必要掌握識別技巧,做到有的放矢。那麼古幣如何鑒定呢?
鑒定古錢幣的真偽一般可以從以下 5 個方面入手:
1 、看古錢幣的銅質
我國歷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為合金的成份不同,錢幣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各時代的錢幣銅質是不同的,又由於古代冶煉技術不同,各地區鑄造的古錢也各不相同,每個朝代各有特點。漢代至唐宋時期的絕大部分錢幣均為青銅鑄造,其特點是銅色青白中微帶淡紅。明代以後就是水紅銅, 就是紅銅了, 清代是黃銅, 從銅質上 ,各個時代大致可以分清楚。先秦時期的鑄錢主要是銅錫合金鑄成的,銅質呈青紅色,質地較硬挺;隋代的五銖錢因為錫的成份大,銅質泛白,稱之為白錢;乾隆五年以後,鑄錢加錫,叫做青錢。可見,我國古錢鑄造均有規律可循。
2 、觀古錢幣的銹色
現在市場上流行的古錢幣,不外乎兩種:一為發掘品,一為傳世品。發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許多年,其表面都長滿了銅銹色。傳世品也因空氣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層包漿。呈黑色或銅色。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銹。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氧化銅因形成的顆粒大小不同,呈現出黃、橙紅、鮮紅、深棕等不同的顏色,俗稱 “ 棗皮紅 ” 、 “ 栗子殼 ” 等。自然的銹 ,從微觀上來講 ,是立體的。出土的發掘品錢幣表面銹色深深漬入錢幣裡面,因為其分子結構穩定、緊密,所以真銹很不容易擦掉。而偽造銹色則不然,偽銹多在錢幣表面,稱作 “ 浮銹 ” 或 “ 粉狀銹 ” ,比較輕浮,容易脫落,往往經鹼水一煮,做上的假銹便不堪一擊。一種方法是硫酸 . 鹽酸澆上去後泛銹 ,那很不自然 ,還有一種銹是加膠水塗上去的, 也很不自然。發掘品偽銹作法有兩種:( 1 )將偽品錢幣放人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銹色;( 2 )將偽品放入氯化氨、硫酸銅、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銅腐蝕成舊色,然後用膠水往錢幣上面粘銹。傳世品偽銹的作法是把偽品用火燻黑、擦油、打蠟。傳世真品黑得沉著、光滑,而偽品則漂浮、發亮。綠銹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別,地質帶酸性的地區氧化程度也相應嚴重些。北方乾燥,雨水少,不易干,則銹色堅硬。南方多雨水且潮濕,氧化層較松且多呈藍綠相間二色。例如南宋錢幣發行於南方,故出土於南方較多,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錢幣一般呈藍綠色。如發現淺綠銹者,則此錢有問題。如果入土區域燥熱,銅銹會呈紅紫色,但這種銹色不會單獨存在於錢體上,必伴有綠銹混雜在一起,稱之為
“ 紅斑綠銹 ” 。如發現錢體通為紅銹,應屬假錢,它是造假者將偽品放入爐中燒紅。這種仿銹膚淺,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新仿製的, 綠色是作假上去的 ,很不同的 ,聲音也很脆;老的 ,銹色很自然 ,一點不搶眼, 很自然, 都能看出來。
3 、看古錢幣的銘文
我國古錢幣的一大特點就是有銘文書寫,可以說,每一種錢幣文字的字體各有特徵,不同時代的鑄幣銘文,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根據這些特徵可檢驗是否為同時代的錢幣。另外,在注重各種錢文特點的同時,還可找出錢文的演變過程和變化的規律。這些規律和特徵可以作為鑒定古錢真偽的依據。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等金屬鑄幣上的文字是用大篆來書寫的。秦漢時期,錢文書體屬小篆範疇,唐代以後隸書盛行,五代十國主要為真、篆、隸三種。北宋錢幣則有篆、隸、真、行、草。因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還有蒙、滿、回、西夏等少數民族文字。鑒定一枚錢幣書體對不對,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當時的特點;第二步才看它是否符合本品種的特點。一般都是大書法家寫的, 蘇東坡 . 歐陽修 . 宋徽宗書法功底非常好, 而作假的人, 搞這個假錢幣的人 本身沒有什麼書法基礎, 特別縮那麼小就更難寫, 所以假的古錢幣它們的書法是沒有神韻的 ,截然不同 ,從神韻上就能看得出來。
4 、聽古錢幣的聲音
現在許多錢幣學家和收藏者喜歡用聽聲音的辦法鑒定古錢。古錢幣由於質地的原因,年代越久遠,火氣盡脫,氧化越嚴重,擲於水泥地面其聲音也越瘖啞。大概來說,先秦時期的刀、布錢均都是啞音。而明代以後的錢幣,距今時間較近,還未受到深層的氧化,聲音則是清脆、響亮。如果我們把先秦時期的錢幣擲在地上,傳來清脆聲,則此錢不太可 * ;反之,如果明、清錢幣擲地為啞音,則也必將懷疑。
5 、聞古錢幣的氣味
此種方法是古錢鑒定中最簡單的一種。因為偽品錢幣多是用化學物質來偽造裝飾,往往會散發出一種難聞的、刺鼻的化學性怪味,而真品錢幣則沒有這種怪味。真的銅銹是土腥味和銅銹味混合的味道 ,和現在作假出來的味道是完全不同的 ,化學味道完全不同,有些人嗅覺比較靈敏一點, 一聞就聞出來了 ,特別用強酸蝕爛的話 ,酸味更刺鼻。
以上就是關於“古幣如何鑒定”的相關介紹,如果想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