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水印技術變遷(共8張圖片)
  • 16年4月21日 00:5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鈔的國家,早在宋代「交子」就已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紙鈔的質量、工藝也在逐年提高。而作為紙鈔防偽使用的水印,技術也在水漲船高,中國的相關技術也是從無到有,逐漸自主發展起來。
絕境中的誕生:滿版與固定圖案水印
建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國鈔票水印紙都需要從蘇聯進口或在蘇聯專家指導下生產。技不如人必然受制於人,當年蘇聯對於其中一些較為先進的貨幣防偽工藝始終秘而不宣。隨著中蘇關係惡化,蘇聯撕毀合同,撤走專家,當時正在蘇聯印刷的第二套人民幣也停止了生產,市場了又出現大量偽造的10元券。

人民幣水印技術變遷

貨幣是國家主權的象徵,是國家經濟的命脈所繫,中央決定立即發行第三套人民幣。然而從設計、雕塑、製版、抄紙,全需自主開發,每一個環節談何容易。歷經三年多的研究和反覆試驗,終於在1960年試製成功了小五角星古錢圖案的滿版水印,率先應用在了2元鈔券上。其後又連續試製成功了1元券用的國旗五角星單元式圖案水印鈔票紙,滿版古錢圖像水印。

人民幣水印技術變遷

於是印鈔造幣行業又拉開了以攻克「103-0」號紙為目標的「圓網會戰」,研製固定水印鈔票紙,臨危受命的袁榮廣和鄭新臣在畫稿確定之後,閉關合作,僅僅用了三個月,就完成了鋼板上的雕刻,經過多次試驗和修改,終於在1966年1月10日完成了10元券的發行。

人民幣水印技術變遷

第三套人民幣可以稱作為我們人民幣的轉折點,拉開了我國自主研製水印鈔票紙的序幕。它的出現結束了我國依靠外國印製鈔票的歷史,體現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時代風貌,也是迄今為止流通時間最長的一套人民幣。

人民幣水印技術變遷

溫故知新:何為水印

人民幣水印技術變遷

水印是人民幣版別的重要標識,也是防偽反假及其重要的硬件。所謂水印,是在紙張抄造過程中,運用特種工藝改變紙張的纖維分散程度,從而形成多層次人像或物體的明暗效果。在迎光透視的情況下,可以看到輪廓清晰、立體感強、具有浮雕立體效果的水樣圖文,這就是水印。
在英語裡「水印」被稱為「WATERMARK」,翻譯成漢語就是「水的印記」,水印紙的出現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最早於1270年在意大利出現。水印第一次用在鈔票紙上則是1666年,由位於北歐的斯德哥爾摩銀行開創先河。到了19世界後期,水印已在歐洲各大銀行發行的鈔券上被廣泛應用。

人民幣水印技術變遷

進擊:固定人像水印的誕生
在鈔紙上出現的位置不盡相同,一般分為非固定位置水印、連續水印和固定位置水印三種。而1987年4月27日起陸續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大面額鈔票紙分別採用了固定人像水印。
第四套人民幣10元、50元、100元券上的水印雕刻大滿貫技師胡福慶回憶:人像固定水印技術性較強,水印雕刻的層次相對較少,我們要在原素描稿的基礎上有一個轉換,還要考慮紙張抄造工藝過程對水印成型的影響。使用人物頭像水印是我國鈔票紙生產工藝的一大進步,也標誌著我國鈔票印製逐步接軌國際的先進水平。

人民幣水印技術變遷

90後的鈔紙水印:走進新時代
第五套人民幣20元券、10元券、5元券、1元券上使用了固定花卉水印。「鏡像水印」的產生和「數字白水印」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鈔票的技術含量,2005版的人民幣100元券、50元券、20元券、10元券、5元券均採用了數字白水印。
水印知識
如果按水印的透光性不同,又可分為白水印、黑水印和多層次水印。白水印也就是高透光水印,在第五套人民幣中作為單獨的防偽點應用。黑水印是相對於白水印而言的。

人民幣水印技術變遷

多層次水印是指不同透光性的水印組合在一起形成的層次感較強的水印圖案。我們常見的人像水印就是多層次水印。從生產無水印紙、滿版水印紙,直到研製、生產出固定水印紙,我國鈔票紙技術正一步步走向成熟。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