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青銅器在我國古代時被稱之為「金」或「吉金」,其銅銹呈青綠色,製作精美,在世界青銅器中享有著極高的聲譽和藝術價值。。青銅器的主要使用主要是在新時期時代晚期流行到秦漢時期,其中以商周時期的器物最為的精美。在我國最早出現的就是小型的工具或飾物,夏代就製作出了青銅容器和兵器,在商朝中期青銅器的品種發展到了非常豐富且多樣的時期,並且出現了銘文以及精細的花紋。隨著之後的發展,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且紋飾逐漸的簡化。
圖1: 春秋晚期 鳥柱方形獸座;成交價:RMB 1,608,540;尺寸:長21厘米;寬21厘米;高32厘米;拍賣公司:香港翰海拍賣有限公司;成交時間:2017-10-05。方座縱切面似梯形,無底,四側面由粗獷的蟠螭組成鏤空的裝飾,蟠螭上用纖細的陰線勾勒紋飾,平頂,中央出一短榫,上插一方柱,每面中間透空,柱頂及柱中飾鳥形,柱底部為握拳的造型與榫相接。
青銅器的發展歷程以及各個朝代都有什麼樣的特徵?
形成早期是在我國的原始社會時期,鼎是最初燒煮食物的炊具逐漸演變為一種禮器。雖然中國的銅器晚於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從青銅器的使用規模以及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品種上而言,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於我國的中國古代銅器想必你,鼎的輕重也代表著它的地位高低、權力的大小。
圖2:商代晚期 興簋;成交價:RMB 1,510,600;尺寸:高14厘米;口徑19厘米;拍賣公司:香港翰海拍賣有限公司;成交時間:2017-10-05。敞口,束頸,腹部圓鼓,圜底,矮圈足,下有一周折沿。器身與圈足皆起六道扉稜。口沿下飾一周蕉葉紋,內填雲雷紋,頸部前後增置浮雕獸首,間飾鳥首龍身紋,腹部飾三組曲折角大饕餮紋,兩側增飾立鳥紋,圈足飾夔紋,通身以細密的雷紋填地。紋飾繁縟瑰麗,層次感強,是商代晚期難得的藝術佳品。
夏朝是中國最早的奴隸制王朝,最為中國青銅歷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其出現了許多的爐壁、小件的銅器、少量的大件銅器以及禮器、兵器,種類變得更加的多樣。
商朝時期迎來了青銅器發展最為繁榮的時期,具有著獨特的造型。
圖3: 西周早期 青銅德師盂;成交價:RMB 1,782,500;尺寸:高16.4厘米;拍賣公司: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成交時間:2017-12-23。銘文:隹王八月,德師易三十貝,用乍寶尊彝。說明:附司徒雷登之子手書家藏證明。
鼎、鬲等食器三足中必有一足與一耳成垂直線,在視覺上產生了非常嚴重的不平衡感,而鼎和斝等柱狀足呈錐狀足與其器物的腹部相通。
圖4:商晚期 斜方格乳釘紋銅鼎;成交價:RMB 1,543,440;尺寸:高20厘米;拍賣公司:保利香港拍賣有限公司;成交時間:2018-10-02。此鼎所飾紋飾最具特點,一般稱之為「斜方格乳釘紋」,故名為「斜方格乳釘紋銅鼎」。斜方格乳釘紋最早見於殷墟二期,最先在殷墟地區出現,其後開始流行,影響範圍逐步擴展到關中、陝北等地區,主要出現在鼎、簋之上。其流行一直延續到西周早期。這件斜方格乳釘紋銅鼎,是商代同類風格器物的代表,其鑄造精良、器形規整、紋飾細膩華美,是商周青銅藝術的精品。
商朝中期時,其青銅器的數目較多。出現了圓體的爵是前所未見的,出現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臌出,平底的青銅器瓷器較為的少見。出現了大量以寬肩為主的大口尊,其獸面文成為其典型的特徵,也有三足與兩耳之間的對稱,成為了之後鼎的固有格式。
圖5:商晚期 青銅獸面紋犧首鋬爵 ;成交價:RMB 1,725,000;尺寸:高20厘米;拍賣公司: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成交時間:2016-12-17。商代晚期的青銅爵製作最為精良,此件青銅爵便是這一時期的典型器。流與尾上翹,處於同一高度,口沿上設一對菌狀柱。腹部如筒,底部呈圓卵形,三條腿狹長,向下微微撇開。鋬呈半圓形,頂端有犧首。菌狀柱上有火焰紋,流和尾下方有長蕉葉紋,雲雷紋為地,內飾兩條對稱簡化的龍紋。腹身上方一周為短蕉葉紋,內部同樣填以對稱簡化的龍紋。腹部裝飾曲折角獸面紋,三條出脊,一條作獸面鼻基線,兩條分割畫面。獸面雙目突出,角、眉、眼、口、耳等輪廓加粗,其餘皆在同一平面,填以細密的雲雷紋,是商晚期鑄造技術達到頂峰的體現。整器通體黑漆古,在青銅爵杯中甚為少見。
商代晚期時,幾乎燒製的所有的酒器都呈方形且在其紋飾方面,動物的形象更加的具體,甚至有的有非常濃重的寫實感,主體的花紋和地紋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分。在對於主體花紋上主要採用了浮雕的手法,其風格有渾圓和峻銳兩種;從其器型上看,鼎的變化較大,出現了風檔鼎,觚的造型則向細長的方向發展。
圖6:西周早期 公元前十一至公元前十世紀 史見觚;成交價:RMB 1,610,000;尺寸:高21厘米;口徑12.5厘米;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成交時間:2014-11-22。細腰翻口式觚,口沿呈喇叭狀,周緣外翻而平張,頸腹修長,腰部收縮,圈足外侈,造型纖長優雅。頸部至口沿為蕉葉紋,下環飾蛇紋,蛇頭兩兩相對,蛇尾捲曲向內,腰與足各飾四道扉稜,獸面紋從扉稜兩側對稱展開,腹足間飾一道弦紋,圈足上部為變形龍紋,下部為獸面紋,紋飾樸拙自然,回味無窮。
商代晚期的後段時,青銅器的燒製也於之前有了較大的差別。這一時期的藝術裝飾水平也達到了高峰時期,以動物和神怪為主題的獸面紋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花紋總體風格上較為的莊重且森嚴,出現了蹄式的較長銘文。
圖7:西周早期 青銅矢父乙盉;成交價:RMB 1,552,500;尺寸:高20.8厘米;拍賣公司:中國歷代青銅器專場;成交時間:2018-12-15。此件青銅盉為美國紐約賽克勒舊藏,器身有博物館編號「V-266」。侈口高頸,下部有四個袋形腹,腹底承以四柱足。腹前有斜直流,頸與腹後設半環形鋬。蓋扁,頂有半環鈕,蓋緣末端有環,與鋬上環以活環相連。蓋鈕兩端各有一對目紋。蓋緣一周有兩出脊,以此為鼻基裝飾環柱角型獸面紋。頸部前、左、右三面出脊,左右兩面以出脊為鼻基裝飾環柱角型獸面,前部以出脊對稱兩個小型龍紋。肩部一周亦裝飾環柱角型獸面紋。蓋、頸、肩三處主紋皆線條較粗,輔有雲雷紋點綴。流部以陰線裝飾卷雲紋和蕉葉紋,鋬作龍首,其下有銘文「矢父乙」,為簡式祭辭。
中國的青銅器不但數量較多且造型也是非常的豐富、品種也非常的多,但卻是它的價值更高。
圖8:商晚期 青銅乙戈簋;成交價:RMB 1,287,026;尺寸:高15.5厘米;寬28.6厘米;拍賣公司:保利香港拍賣有限公司;成交時間:2016-04-05。簋薄口直緣,束頸,鼓腹下垂,高圈足外撇。頸部和下腹兩側鑄雙耳,耳上部鑄羊首,羊角捲曲如回字,雙目凸起如豆,雙耳外翻。肩部前後正中鑄獸首,左右兩側對稱裝飾鳳鳥紋,鳳鳥雙目突出,其間以雷紋填地環繞肩部一周。圈足以同樣手法裝飾對稱鳳鳥紋,再以雷紋填地一周,惟無獸首為中心。銘文:「乙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