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灞橋挑袍處 今朝關廟奉曹操(1張圖片)
  • 20年7月19日 11:2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關羽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其形象在歷代瓷器上屢有出現。如這款萬曆年《灞橋挑袍》瓷畫(見圖),就是講關羽得知劉備去向後,掛印封金而去,曹操得知後在灞橋贈袍的故事。

  獻帝建安五年(200),劉、關、張滅袁術後,背曹獨立。曹操平叛,將關羽圍於土山。曹操並未因關羽背叛自己而圍殲之,而是將它重新吸納到自己麾下。並封關羽為偏將軍,又加封漢壽亭侯。上馬送金,下馬贈銀,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贈美女十名。後關羽得知劉備去向,決意辭曹尋兄,然而曹操十分欣賞關羽的忠勇,欲留在身邊。曹操、張遼皆有意迴避不見,關羽不得已,乃掛印封金,留柬告辭,保護甘、糜二夫人上路出許昌。 

  當曹操得知關羽離去,對張遼說:“雲長掛印封金,財賄不以動其心,爵祿不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不遠,我一髮結識做個人情。汝可先去請住他,待我與他送行,更以路費征袍贈之,使為後日紀念。”曹操率部下出城為關羽餞行,一直追到灞陵橋。關羽見到追兵,以為曹操要害他,橫刀立馬於橋上。《三國演義》中說:曹操贈關羽金子和錦袍,以備路上開支,但關羽擔心曹操施詐,只用青龍偃月刀挑錦袍披到身上,並勒馬回頭稱謝:“蒙丞相賜袍,異日更得相見。” 

  關羽的失常無禮舉動,惹怒了曹操身邊的將領,欲衝殺過去擒之。曹操卻說:“不忘故主,來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當效之。吾昔以許之,豈可失信,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在《三國誌·蜀書·關羽傳》中也有相似的記載:“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乃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但在《三國誌》中未明確有曹操知關羽離去,有關灞橋贈袍、關羽挑袍的記載。 

  灞陵橋,原為八里橋,明嘉靖《許州志》載:“八里橋在城西八里,相傳為曹操餞關羽處。”橋旁有《漢關帝挑袍處》石碑,為明末將領左良玉所立。另一通碑為辭曹書保存完好,清代康、雍、乾三朝年間,又立了四通碑,碑文論述關羽對曹操辭其金、挑其袍的過程。此橋始建年代無考,據1991年對原橋遺址挖掘清理,橋基為元代構件,橋身為明清建築。也許是《三國演義》的作者有意借名橋、寫名事,為名人立傳有關。 

  關羽是否在灞陵橋挑過袍,有待後人去研究;但關於灞陵橋挑袍的傳說已經深入人心,廣為流傳。 

  關羽的防人之心成就了曹操的愛才之心。世人歌頌關羽:“依曹日久仍歸漢,留得英風在穎州。”說他重情重義不為財色所奴,褒他:“情深意重垂千秋,士民爭拜關雲長。” 

  被世人說奸雄也好,被文人說梟雄也罷。曹操不拘一格,求賢若渴,唯才是舉的用人思想被後人點贊。安寧了北方,造福了百姓,有意思的是在灞陵橋關帝廟正殿中,自古以來就有曹操的塑像,曹操和關羽同受一炷香,同享一桌供。曹關共奉的現象自古以來延續至今,這在海內所僅有。真可謂“天下關廟都貶曹,許昌關廟奉曹操。”有人用四句話概括了關羽的一生“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里,功在許昌。”許昌灞陵橋是關羽一生中的起點,有了灞陵橋挑袍,才有之的過五關斬六將,才有威震華夏的水淹七軍,才有後來的義釋華容道,才有……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