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藝術就怕搔不到癢處(共17張圖片)
  • 23年5月13日 02:2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長按或掃碼關注公眾號 倫勃朗

李可染 《觀畫圖》

藝術創作要像寫情書那樣充滿感情

母親的孩子如果被人殺害

她會咒罵一輩子

這是感情使然

畫家畫畫也要情感充沛

一幅作品如果不能感動自己

又怎麼能夠感動別人呢?

沒有情感的畫不叫藝術

畫家不能有感而發去創作

就是無病呻吟

惺惺作態

違背藝術規律

藝術就怕搔不到癢處

李可染《柏樹》

有的人

一輩子精力從來沒有集中過

因此做不好事

大科學家大藝術家

都是能夠高度集中經歷的

古人云:

「萬物靜中得」

靜就是靜下心來,思想高度集中

水分散了就淺

集中起來就深,聰明二字如何解釋

聰是聽的清,明是看的明

也就是思想能夠集中的意思

李可染 《戲畫》

有人認為

大畫家畫畫都是隨隨便便抹幾筆

自己就漫不經心

以為從胡亂林中可以產生好畫

創造奇跡

古人說

「若不經意」

我認為「若」字旁邊應該打幾個圈強調一下

或者更明確一點

在下面加上「經意之極」四個字

成為「經意之極,若不經意」

這和蘇東坡所說

「始知真放在精微」是同樣的意思

《春雨江南圖》

藝術要求精神

藝術形象不能是普普通通的

電影攝影師對著嘉陵江上自遠而近

自近而遠的行船

可以攝下幾百個不同的鏡頭

但其中最美的只有幾個

一張畫要有最精粹之處

——所謂「畫眼」

畫眼一定要特別抓緊

不能與其他一切平均對待

李可染寫生作品

藝術家不僅表現所見

還要表現所知和所想

中國古代藝術家描寫的《仙山樓閣圖》

就是把最美的建築放在最美的環境裡

這是藝術家根據現實的想像

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結合

中國畫家畫黃山

絕不是站在某一個固定地點

取某一個固定的角度畫其眼所僅見

而是全面觀察理解以後加以表現

好像是站在黃山的上空一樣

李可染《黃山煙雲》

我們現代的中國畫

由於各方面條件的優越

有了很大的發展

我們要超越前代並非奢想

在某些文獻甚至應當說已經超過了古人

但在筆墨和書法上

還遠遠趕不上我們的先輩

由於筆墨的功力差

往往使畫面軟弱無力而又降低了中國畫特色

尤其是書法

可以說青年作者的大多數

沒有在這方面下過苦功

在畫上題上幾個字

就像在一首優美的音樂中

突然出現幾個不協調的燥音

破壞了畫面

比喻總是瞥腳的

其實,我說「優美的音樂」

畫面本身也往往因為筆墨

底氣不足而大大遜色、

減少了「逼人」、「感人」的藝術力量

因此我們要提高中國畫現有的水準

還必須同時在筆墨上下一番功夫

向傳統、向我們的前輩認真學習

李可染《林區放筏》

誠然,

「知」要走在「能」的前面,

但是知不等於能。

相對地說,

知較容易,能卻很難,

學可以知,能必須練。

懂得游泳術的人

離會游泳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學習這個詞很確切,

只學不習是不行的,還必須經常練習。

李可染-鍾進十送妹圖

中國的戲曲、

詩詞、書法等很多優良傳統

年輕人是接觸的不夠多

李可染 蘇州拙政園

一個畫家放鬆基本功

是對自己最大的摧殘

對自己放縱

是對藝術極大的殘酷

李可染《騎驢》

齊白石很喜歡青籐的畫,

青籐的畫是「寫草書」,

但齊白石一輩子還在寫正楷,

他還未來得及「寫草書」。

契訶夫一輩子寫短篇,

他的短篇是為長篇收集的素材,做的準備。

但他也未來得及寫出長篇,

人生短暫的很,很多事情來不及做。

李可染 采菊圖

中國畫家畫菊花

絕不止於表現菊花

而是寄托了畫家自己的感情

山水畫不是照片

也不是風景說明圖

風景畫要比自然更美

從來人們說「河山如畫」而不說「畫如山河」

李可染寫生作品

縫紉師給人們做衣服

不合身是最壞的

合身了還不夠

還要使一幅能突出身體美麗的部分

和隱藏醜的部分

這才是最好的縫紉師

李可染寫生作品

現在的城市生活

工業越發達

人的生活離大自然越遠

我們很多人生活在「三盒」之中

在家裡生活的房間是一個方形盒子

上班在路上乘公共汽車又是一個方形盒子

工作在辦公室裡還是一個方形盒子

生活的周圍環境四面都是大樓

樓蓋得越來越高

看天只能仰視,天越來越小

上海的院子更小

看天就如井中觀天,故院子稱為「天井」

對日昇、日落這樣的天體運行都淡漠了

更不要說瞭解其它自然變化景象了

李可染寫生作品

我住的地方全是樓

我認為最美的就是樓前的那幾棵歪脖樹

因為它不是人造的

是由土裡生長出來的

是大自然的產物,有強大的生命力

所以我天天看這幾棵歪脖樹

我看到它們

就好像看到大自然一樣

我每天練氣功時面對著的都是大樓

如果面對著的是浩渺無邊的太湖碧波

那該是多麼心曠神怡啊

李可染《聖地》

一些大文學家

當他把人物寫活了時

人物本身提出要求

這時往往改變原來寫作計劃

離開提綱

根據人物性格發展來寫

例如托爾斯泰寫《安娜·卡列尼娜》

女主角那個悲劇性結局就離開了預定的提綱

這結局是由人物性格、

行動本身的發展邏輯決定

因而也就更加真實感人

所以,

藝術家對客觀現實應是忠實的

但卻不是愚忠

真正忠於生活的結果是主宰生活

《醉僧書蕉圖》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