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鑄造銅錢一共幾次?分別鑄造於哪年(共4張圖片)
  • 20年3月13日 19:0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中國封建王朝每一個朝代更替都需要鑄造新的貨幣,元朝確是一個例外,雖然短暫,但是很少鑄造銅錢,元朝造金屬圓錢只有兩次。一次在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鑄「大元通寶」與「至大通寶」兩種,一枚大元通寶相當於十枚至大通寶。另一次是在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鑄「至正通寶」銅錢。元朝兩次鑄錢時間很短,鑄錢數量也不是很多。元代鑄造銅錢少,所以滿足不了市場流通的需要,於是政府不得不規定「歷代銅錢並用」,元朝一些皇帝不鑄流通性銅錢,卻鑄造廟宇錢賞給佛寺。廟宇錢不是法定貨幣,但由於銅錢本身具有的價值以及佛寺擁有特權等原因,廟宇錢亦在社會上流通。

至大通寶是元代錢幣鑄量最大、文字最工整的銅錢
至大通寶錢鑄於至大三至四年(1310~1311年),銅質,有小平錢、折二錢,直徑、重量為:小平錢2.1~2.4厘米,2.8~4克;折二錢2.7厘米,重4.2克。錢文楷書。小平錢有寬緣、窄緣、大樣、小樣、粗字、細字、錢文連緣接郭、離緣接郭等版別。至大通寶錢是元代錢幣鑄量最大、文字最工的一種。

這件至大通寶錢為小平錢,直徑2.3厘米,重3.7克。寬緣窄郭,面文「至大通寶」,對讀。光背。
大元通寶
大元通寶青銅質,折十錢。直徑4厘米,重21.7克。窄緣細郭,面文「大元通寶」,八思巴字,對讀,文字筆畫深峻有力,一絲不苟。光背。製作十分精湛。制於至大三年至四年(1310~1311年)。

元代為什麼不鑄造銅錢
元代為什麼不愛鑄造銅錢?因為元代的幣制以紙幣為主,稱為交鈔或寶鈔。紙幣的面值較大,不便零散使用,所以有人建議鑄造銅錢。元朝先後發行了中統元寶交鈔與至元通行寶鈔,其面值從五文至貳貫共11等。這件寶鈔的面值為貳貫,相當於二千文銅錢。元朝統一中國後,對西藏地區加強管理,直接行施政令,設置宣慰司與萬戶府,駐屯軍隊,建立驛站,徵收賦稅,推行貨幣和調查戶口。當時薩迦教派在西藏地區占主導地位,薩迦寺是其政治、文化中心。在該寺發現元代紙幣,反映了元朝中央政府對西藏地區直接有效的管理。
至元通行寶鈔

至元通行寶鈔縱31厘米、橫21.8厘米,是一張元朝時期的紙幣,用桑皮紙印刷,紙色深灰,所以當時被稱為「楮幣」。寶鈔最上方通欄正楷橫書「至元通行寶鈔」六字,兩端飾以火焰寶珠。欄下版面四邊為紋飾,中間分為上、下兩欄,上欄中央橫書「貳貫」二字,字下有兩貫錢紋。左右分別刻有八思巴字譯寫漢文的「至元寶鈔」、「諸路通行」,文下則各是漢字「字料」、「字號」。版面下部則是十行漢字,內容是:尚書省/奏准印造至元寶鈔,宣課差發內/並行收受,不限年月,諸路通行/寶鈔庫子攢司/印造庫子攢司/首告者賞銀五定(錠),偽造者處死,仍給犯人家產/至元?年?月?日/寶鈔庫使副/印造庫使副/尚書省提舉司。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