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之唐朝乾元重寶(共6張圖片)
  • 15年7月19日 09:0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唐朝乾元重寶是唐朝官方鑄造發行的法定貨幣。有「乾元重寶」和「重輪乾元重寶」兩種。因官價規定,面值大於開元通寶,並且有很高的兌換率,又因乾元年間發行,所以稱為「乾元重寶」,民間俗稱「乾元大錢」。

唐肅宗乾元元年七月,御史中丞奏請鑄行「乾元重寶」,以乾元重寶一枚當開元通寶十枚。乾元重寶錢徑2.7厘米,重5.97克,錢文隸書,順讀,書法精妙,有光背及背下俯月、朱雀、穿上或穿下祥雲或星文的。政府於乾元二年鑄行乾元重寶重輪錢,錢背面外廓雙層,故叫「重輪錢」,以一當開元通寶五十文。重輪錢錢徑3.5厘米,錢文隸書,順讀。

唐朝乾元重寶

這兩種「重寶」在發行中不斷減值, 乾元重寶重輪錢流通至第二年,改為一當三十,開元通寶小平錢與當十錢皆以一當十,後再改與乾元重寶重輪大錢都以一當三,直至一當一行使。另一方面,在貨幣不斷減值的情況下,物價卻不斷抬高,一斗米漲至七千文,以至於餓死的人相枕於道。到肅宗死後代宗繼位時,便下令停鑄大錢,獨行開元通寶小錢。乾元重寶為圓形,內有方孔,鑄有凸文「乾元重寶」四字,隸書直讀。初鑄輪廓深峻,後期較為輕小。寶應元年後所鑄乾元小錢,背有星、月、祥雲、瑞紋。乾元重寶初以1當開元通寶10,兩種錢幣同時流通。  

   1.首發重寶錢

  唐代乾元重寶錢是中國錢幣史上首次以年號加重寶為文的結構,是中國最早的紀年錢成漢漢興錢(公元338年始鑄)的沿承和發展,也是首次以重寶命名的錢文,開重寶錢文體制之先河。對唐代以後各時期甚至是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錢幣鑄造及錢文結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北宋時期的崇寧重寶、政和重寶、西夏和遼金時期的元德重寶、泰和重寶、南宋時期的端平重寶、清代的咸豐重寶、同治重寶等均沿襲此種年號加重寶的錢文制式結構。

唐朝乾元重寶

    2. 發行曲折多

  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七月,御史中丞第五琦奏請鑄行「乾元重寶」,以乾元重寶一枚當開元通寶十枚。乾元重寶錢徑2.7厘米,重5.97克,錢文隸書,順讀,書法精妙,有光背及背下俯月、朱雀、穿上或穿下祥雲或星文者。政府於乾元二年鑄行乾元重寶重輪錢,錢背面外廓雙層,故叫
「重輪錢」,以一當開元通寶五十文。重輪錢錢徑3.5厘米,錢文隸書,順讀。這兩種「重寶」在發行中不斷減值, 乾元重寶重輪錢流通至第二年,改為一當三十,開元通寶小平錢與當十錢皆以一當十,後再改與乾元重寶重輪大錢都以一當三,直至一當一行使。另一方面,在貨幣不斷減值的情況下,物價卻不斷抬高,一斗米漲至七千文,以至於餓死的人相枕於道。到肅宗死後代宗繼位時,便下令停鑄大錢,獨行開元通寶小錢。乾元重寶為圓形,內有方孔,鑄有凸文「乾元重寶」四字,隸書直讀。初鑄輪廓深峻,後期較為輕小。寶應元年後所鑄乾元小錢,背有星、月、祥雲、瑞紋等款式。

  3. 版別較繁雜

  乾元重寶版別繁多,日本泉學家吉田昭二先生在《乾元重寶錢譜》中所列乾元重寶錢的版別竟然達到667種!並且通過仔細研究發現 ,《乾元重寶錢譜》版別劃分主要是以正面錢文的書法為依據的。但根據筆者瞭解,乾元重寶最常見的種類主要約有50種。就材質而言,可分為銅、鐵、鉛三類。乾元大錢版別約有20餘種,大致有乾元十當錢正樣、重輪錢、背月紋、背祥雲、背瑞雀、合背錢、母錢、大型錢(直徑39毫米)、重輪背日、月、重輪減重錢(即吉田昭二先生所定義的「當五十仿鑄錢」)、乾元八星錢、大型大字平頭元等。小平類乾元錢版別也有約20種,主要有白銅母錢、大字版背月、背星、背星月、月孕星、背祥雲、背瑞雀、背如意頭(同心結)、背洪等。(武則天上台後,陳子昂曾作《慶雲》頌、《赤雀》頌,以示祝賀吉祥,因此,乾元錢背瑞雀或祥雲者抑或爐別標記。 

唐朝乾元重寶 

   4. 比值很混亂

  乾元重寶發行的目的和背景就決定了其比值混亂的必然性。唐王朝初鑄乾元重寶規定徑一寸,每貫重十斤,與開元錢並用,以一當十,號乾元十當錢。後又改鑄重輪乾元錢,逕一寸二分,每貫重十二斤,以一當開元錢五十枚,政府這種人為抬高錢價的虛值大錢政策就是與民爭利,其直接後果就是「致物價騰踴,餓饉相望」。不得已乾元三年六月,京畿抬高開元通寶,以一當十,減乾元重寶重輪錢一當三十,寶應元年(762年)四月,改定換算比例,以乾元重寶錢一當三,乾元重寶重輪小錢一當二,乾元重輪大錢也一當三,不久,又改乾元重寶大錢小錢都以一當一。  

   5. 輕重懸殊大

  乾元錢因多次改動面值,且公私混雜,故輕重不一,大小極為懸殊,按照唐政府規定:標準的乾元十當錢重約8克,逕約27毫米。但是實際上乾元重寶最重者卻達40多克,最輕者竟然不足1克,在中國古代貨幣發行史上實屬罕見。此種現象實際上是安史之亂帶給唐朝的經濟動盪在貨幣發行和流通領域的真實反映。  

唐朝乾元重寶

   6. 遠後世影響

乾元錢自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開始鑄造,以致於五代和宋、遼時期及周邊國家和地區均有仿鑄,特別是代宗以後,乾元大錢雖已經停鑄,但乾元當一平錢仍繼續鑄造流通,與開元錢互為混用,且細微版別繁多,如一種背洪字的乾元錢即武宗會昌年間鑄造。由於乾元重寶是大唐王朝發行的法定貨幣且發行時間長,所以對後世和周邊國家均產生了重要影響。如五代楚馬殷乾元錢,錢文隸書,文字風格類唐代乾元錢,唯當五、當十大錢為異。又如遼代乾元重寶大字隸書,直徑達41毫米(圖10),錢文古樸端莊,古色古香,給人韻味無窮的愉悅美感。日本村上天皇天德二年(公元958年)曾改鑄「乾元大寶」楷書旋讀小錢,朝鮮穆宗時期(公元997年)鑄有乾元重寶背「東國」銅鐵錢,(圖11—1,圖11—2 )此外,安南(越南)也曾仿鑄「乾元通寶」,楷書為文,但是背部平漫且銅色昏暗。

乾元重寶精品

「乾元重寶」,圖一一枚徑2.9厘米、穿徑0.9厘米、厚0.26厘米,重7.9克。肉厚廓深,銅質純淨,毛刺簇新,未見磨損痕跡,似未流通即入罐之藏品。正面「元」字帶二橫畫無左挑,隸中帶行意——這是和常品乾元重寶的最大區別,錢幣著述少見收錄。據《陝西金融?錢幣研究》1991年11期,應屬折十初鑄品。圖二一枚徑3.2厘米,穿徑0.9厘米,厚0.2厘米,緣寬0.45厘米,重10克,銹跡斑駁,寬緣大樣,從書風上看,與折十乾元重寶同出一人之手,屬開爐紀念泉,非常少見,歷代泉譜均無著錄。

唐朝乾元重寶

此二泉何以稀少?這要先看看當時鑄錢的歷史背景。公元八世紀中葉,唐王朝由盛轉衰,755年鎮守河東、范陽、平盧三鎮的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20萬大軍一路勢如破竹,攻陷東都洛陽。次年安祿山自稱雄武皇帝,旋攻長安門戶潼關,守將哥舒翰兵敗投降。唐玄宗倉皇西逃,至馬嵬坡發生兵變,奸相楊國忠被殺,其妹楊玉環「婉轉娥眉馬前死」。一路上風雨如晦、淒淒慘慘到達蜀中。北上監軍的太子李亨(肅宗)即位於靈武(今寧夏),遙尊玄宗為太上皇、指揮唐軍對叛軍展開了反擊。戰爭伊始,唐朝貯糧地河北、河東、河南、關內四道,及中央國庫清河郡、洛陽、長安大都遭兵火,致「民物耗弊,天下蕭然」。為了解決平叛官兵耗量巨大的經費,平衡財政供求矛盾,一方面對人民強行攤派、勒索;另一方面實行通貨膨脹,發行虛值大錢。據《新唐書?食貨志》載:「肅宗乾元元年(758),經費不給,鑄錢使第五琦奏鑄乾元重寶錢,逕一寸,每緡重十斤,與開元通寶摻用,以一當十。」可見:

唐王朝於乾元元年七月鑄行折十乾元重寶,又於乾元二年三月准第五琦之奏鑄重輪乾元重寶,每枚當開元錢五十,由於比價過高,從朝廷、地方到民間紛紛毀小錢、銅器、佛像鑄行大錢。初行時尚可,愈後減重錢愈多,只求其形,無論輕重。因此,民間對初鑄之官樣錢,頗為珍惜,一到手就藏起來,不再流通。以致後世發現極少。

唐朝乾元重寶

並且,當時實行虛值的通貨膨脹,給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雪上加霜,物價飛漲,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中外皆以(第五)琦變法之弊,封奏日聞」。朝廷無奈將第五琦貶官,降低大錢比值,又以重輪乾元錢一當三,普通乾元錢一當二。其後,大小錢均一當一。自此大錢退出流通領域,多被熔鑄為小錢。此二種版式本來鑄量很少,屢經銷熔,能夠流存下來的已經是稀中之稀了。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