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齒孔的來源
  • 20年9月20日 20:1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1840年5月6日,世界上第一枚郵票在英國誕生時,郵票是沒有齒孔的。郵局工作人員是用剪刀將幾十枚連成整張的郵票一張一張地剪開,出售給用戶。這樣既麻煩,又不容易裁剪整齊。

1848年冬季的一天,英國倫敦下著大雪,一位記者在市中心的一家飯店裡,把當天的新聞寫成稿件,分裝在幾個大信封裡,準備寄往外地的幾家報館。當他取出剛剛從郵局買來的一大張郵票,準備剪開,貼在信封上。可是到處找不到剪刀。怎麼辦?他靈機一動,從衣襟上取下別在西裝領帶上的一根別針,用針尖在郵票空隙間,刺了一連串均勻的小孔,然後輕輕一撕就拉開了。

這時,一個在鐵路上工作的名叫享利·阿察爾的愛爾蘭青年,目睹了這個情景,他聯想起車票票根上的齒孔就自言自語道:如果能製作一架打孔機,把每張郵票的空隙間都打上齒孔,使用起來該多方便啊!

於是,他就憑著新聞記者的啟示和自己工作中的聯想在1847年10月1日向郵政總長提出了他的申請,經郵局技術師認可,推薦給郵票稅票總監批准,終於製造了兩台打孔機。第1台裝有兩個滾輪切刀,用來打出由短切口組成的橫向和縱向齒孔。第2台裝有雙刃刀,用以在紙上衝出許多行切口。

打孔機經阿察爾進一步改進後,在1850年1月轉讓給薩默塞特印刷廠,1850年8月,由郵票稅票總監批准,1852年5月21日,調查委員會認可並批准購進。阿察爾型的新打孔機由戴維·納皮爾父子公司製造,安裝在薩默塞特印刷廠,1854年1月28日,有齒郵票正式使用。

第一個發行通用有齒郵票的國家是英國,隨後是瑞典。接著挪威、美國、加拿大也在1856、1857、1858年相繼使用打孔機。

郵票上的齒孔度是法國巴黎的雅克·阿馬勃勒·勒格朗博士在1866年發明的。這是測量在2厘米長的線段內齒孔數的簡單方法,一直沿用到至今,並且能使集郵家精確地表述齒孔的各種變異。一枚標有“齒孔14度”的郵票,就意味著它的四邊上每2厘米(0.787英吋)有14個孔。標記“齒孔15×14度”的郵票,就意味著它的上下邊線每厘米有15個孔,它的兩側邊每2厘米有14個孔。

以上信息由古董台灣提供,如果想要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